第48章 开工(2/2)

原因很简单,这工资标准确实有吸引力,何况还有五险一金,还管吃管住。

招工的时候徐杨没有出面,但跟工厂的厂长、各车间主任都聊了聊,有“港商”的名头在,这些由招商办和市府一起发力招来的“专业人士”完全不敢因为他的年龄而轻视他,相反,一个个对他恭敬的很。

至于这些人到底有多专业,徐杨暂时不知道,不过从履历上看都有在正经服装厂工作的经历,厂长张志强还曾经是前潞州府国营服装厂的副厂长,一线经验非常丰富,下岗后一直没有正经工作,被徐杨以一千六的月薪挖了过来,连分红都没有。

当然,如果对方真的能撑得起厂子,就算张志强自己不提,他也不会亏待对方。

作为一个合格的甩手掌柜,他真不吝啬那么点利润,因为只有让这些主要负责人更加尽心尽责,公司和工厂的利润才会更高。

不过服装厂主要负责服装制造,一般服装厂是靠接单为生,给那些没有厂子的服装品牌做代工赚钱,赚的是个辛苦钱。

但徐杨自然不甘心做个单纯的代工厂。

在服装厂这边,他还注册了一个小型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工作室的法人是他,员工有他、李玲玲以及李晶琳三个人,连工作室的办公地点都被他放在了家里,猛一看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但是,在厂子施工这俩月里,他和李玲玲可没少画图,名义上是从李玲玲的梦里往外搬运时髦的服装款式,实际上嘛,也确实是做了一回搬运工,而且是两个人一块搬,李玲玲在明,负责口述,而他在暗,负责动手画图捎带提供一点点灵感。

两个月下来,光是经典的男女装款式设计图,就积攒了接近二百套,够他们使用很久了。

当然,目前为止,这些设计还派不上用场,因为有些设计实在太过时髦,这个时代的国人可能无法接受。

另外就是因为工厂刚刚开业,绝大部分工人还都是生手,生产线还在调试中,真要开工,看做不出他们想要的效果。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进料、配件、销售等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光有设计图也没用。

现在的厂子也就能做点简单的裤子、t恤、普通外套之类的大众化服装。

而且刚刚入冬,琳姐过年,生茶出来的冬装堪堪可以上市,反正目前厂子这么点产量,在潞州府内就能消化个差不多,只要产品没有明显的质量问题,价格适中,就绝对不愁销路。

这年头的普通人买衣服可不看什么款式不款式的,只要结实耐用价格还便宜就行。

厂子里生产出来的第一款产品,是男装夹克,涤纶材质,可以防风的那种,非常适合冬天穿,颜色也以灰黑蓝色的居多,做工很简单,就两层,外层立花,里层是带内兜的里子,大领子,金属拉链,松紧下摆,是非常经典也非常常见的款式。

这种款式的外套,就是从这几年火起来的,因为防风效果好而且看起来还挺时尚,洗涤方式也简单,不愿意水洗的情况下用湿毛巾都能擦干净,最关键的是便宜耐用,只要小心别碰火,能穿好几年,还是百搭款的。

重生前,徐杨上大学的时候还穿过这玩意儿。

这种外套唯一的缺点就是不透气,穿着它稍一运动,里面就湿漉漉的。

但本来就是大众款式,是廉价的地摊货,没人会在意这么点小缺陷,只要价格便宜、保暖防风效果好就足以成为许许多多普通人的首选。

当然,肯定不止这一个款式,还细分出了好几种,比如说带兜帽的、加长款的、无拉链款的。

另外还有配套的裤子,同样材质同样做工,裤子工艺更简单也更省料,最起码不需要安装金属拉链。

开工一周,仓库里就堆满了各种型号的外套,一套也没卖出去。

厂长张志强急的嘴上直冒燎泡,直接打电话找徐杨:“徐总,现在怎么办?要不?我出去跑跑市场?”

跑市场,说的好听,其实就是去当推销员。

这年头可没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好产品也是需要推销的,几乎所有的产品生产企业都养着一大批推销员,推销员给力的情况下,产品质量差点都不是问题。

渠道为王,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不过徐杨却拒绝了,“不用,你专心抓生产,销售方面我负责。”

“可是,仓库快堆不下了。”

厂子不大,仓库自然也不会太大,开工一周就堆满也算正常,毕竟有二百多号工人呢,就算都是新手,效率也不可忽视,毕竟这玩意真没什么技术含量,何况招来的工人以女工居多,而且都是那种本身就懂点女工和裁缝技术的。

这年头的女人,基本上都会使用家用缝纫机,毕竟那玩意儿也曾经是结婚必备的家用三大件。三转一响可不是摆着好看的,你要是不会使用缝纫机,好意思跟婆家提这样的要求?

不过徐杨有他的计划,直接安抚道:“放心,库存很快就没了,说不定到时候你们还得加班加点呢。”

挂上电话后,李玲玲好奇的问:“你找好了销路?”!--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