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座谈会(3/4)

因为之前的设备都是进口的,而且进口的是成品。

除了价格外,还需要给外方的技术人员提供工资、补贴、食宿等等,最后还得送点土特产。

但直接从国内购买零部件,自行组装,这价格一下子就下来了。

降了好多。

毕竟这玩意儿都不是什么高科技。

用张志强的话来讲,这就是一堆大号的缝纫机。

得到徐杨的批准后,张志强直接从厂子里挑了一批熟悉流程的普工,组建了一支技术攻关小组,从生产的每个环节开始入手,自己设计自己组装自己调配,硬是在三个月内搞出一条优化过后的流水线。

不但降低了设备的采购费用,还提升了生产效率。

这样徐杨非常开心,前几天刚刚给张志强的技术攻关小组发了五十万奖金。

五十万在二十年后也不算少。

何况现在。

张志强一个人就拿到了八万块,剩下的那些个从普工中挑选出来的“技术员”,最多的拿到了十二万,做少的也拿到了两万块,按劳分配。

拿到十二万的那个小姑娘,是个农村来的初中毕业小妹儿,但脑子灵活,在干活儿的时候就提出不少好点子,比如说只是把前后两组工人的工序调换一下,就能节省不少时间之类,是厂子里有名的大聪明。

然后,在技术攻关小组中,小姑娘重新设计的工序流程直接缩短百分之十左右的耗时,减少了很多无畏的流程。

现在,那小姑娘已经是技术攻关小组的小组长了。

而且按照张志强的说法,准备重点培养那个叫张慧芳的小姑娘。

徐杨当然不会特别在意这么个小姑娘。

但还是提醒张志强,可以立个典型,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其实在流水线上的普工中,有很多人才,也能诞生很多有意思的创意,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让他们羞于开口或者开口也得不到重视,时间一长就埋没了。

徐杨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人大胆开口,多看多想做做创新。

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改动,只要对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提升,那就值得提倡。

甚至哪怕是可以提升工作的舒适度,也是可以的。

实践出真知。

徐杨永远不会小看那些常年工作在实践第一现场的普通工人。

据他所知,国内有好多专利,就是最普通的一线工人发明和申请的。

也就是他不太方便直接插手工厂的管理,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和心思,不然的话,一定会成为新闻中勇于创新的模范厂长。

不过张志强做的也不不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