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诸事未定(3/4)

李宁便对着山海关的文官武官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依吾的看法,欲要平息内乱必须先扩兵,从周围几个省份征兵,征二十万青壮年进入军中,将山海关中的士兵们,扩张到三十万之众。”

“要扩军,首先要要有军饷和粮草,首先要向陛下请旨,将山海关内外几个省的税收,不必进入国库,直接交给山海关,作为军饷。”

“其次,国库内部还有最后一份余粮,正好可以作为扩军之用。”

“外患既平,内乱必定,须以雷霆手段,最快速度,解决掉已成燎原之势的叛乱。”

尚书令于善和淮阳候关翔两人,及其他文官武官们,听完李宁的办法之后,顿时就是面色一变。

李宁提出的这项决定,看似能以最快的手段,将叛乱解决掉。

但是实际上,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方法来执行的话,就必然是要引起朝野哗然,百官争议,就连皇帝都会极为的不满。

不仅如此,更加可怕的是二十万的壮年男子,被抽掉之后,附近几个省的耕田农时,想都不要肯定会被耽误,届时一定会民怨四起。

不仅是要得罪上面的多方势力,在下方的百姓之中也不会得到好名声,即使是暂时解决了眼前困境,事后也很容易担责任、背黑锅。

这中间,究竟有多么严重,会引发怎样的后果,明眼人皆是看的明白!

到了最后,一旦是出了问题,做这件事情的人,也就要跟着倒霉!

宰相李宁快要死了,自然不怕这一点,可是他们还年轻啊,日后的路还长着呢。

所以,听到了李宁的话后,首当其冲的尚书令于善和淮阳候关翔两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却是压力山大,汗如雨下。

一旦是按照这个方法办下去,是有极大的可能性,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掉各地的叛乱。

毕竟拳头最大,利刃又架在脖子上,谁人不怕呀!

然而,一旦这么办了,就意味着同时得罪大汉帝国的官员、勋贵、以及皇室,附近几个省的百姓,事后还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成为替罪羔羊。

到时候别说是什么小心思了,说不定就连自己身家性命,也是难保,要是皇帝下狠心,诛九族,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面对步步紧逼的李宁,淮阳候关翔突然眼睛一亮,转头看向了一直十分低调的尚书令于善。

淮阳候关翔乃是正三品的将军,尚书令于善则是正二品的文官,虽然说在山海关之中,淮阳候关翔的势力和影响力更强,平日里也不大把尚书令于善看在眼里。

但是尚书令于善明面上的身份,终究是在洪正朔之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