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不走了(2/4)

潼关到陕州也不是一路通航,中间还有一段陆路运输,走不了船,也是很坑人,必须卸货、装货,成本再度激增。

仔细算下来,船只沉没、货物损毁、人员抚恤、各种换船转运成本,以及为了激励船工,开出了高额赏赐,一斗米运到陕州,成本在百多钱,不便宜啊!

而河南的运输成本,大概在十余钱,差十倍。

在灵州都虞候司的历次讨论中,诸衙将一致建议,拿下河中!

不但可以降低部分运输成本,还可以反过来利用河中一府四州三十七县的钱粮,支持大军征战。

但拿下河中,可能导致李克用派人截断黄河水运,一打就是打俩,这个决心可不好下。

……

陕州转运院之外,人头攒动,忙忙碌碌。

太原仓被利用了起来。

这个仓城可储百万斛粮,规模极大,毕竟天宝年间停泊在河面上的船只一烧就是一百万斛粮没了,小了根本放不下。

一支车队满载粮豆及其他军资,离开了转运院,沿着幽深弯曲的谷道一路向前。

“这可是灵州千辛万苦运来的麦子、回鹘豆,可仔细点啊。”新任太原仓仓督成乂忙得满头大汗。

这个仓城理论上是朝廷的,但被陕州控制,而实际使用者又是朔方军。

管他呢!

成乂从盐州赶过来后,径直上任仓督,手下还管着两百兵,设仓帅一人、副帅二人统领。

与汴军打仗,一开始用的都是去年积存下来的物资,后来开始就地征发陕虢二州的钱粮,现在终于有船从灵夏输送物资过来了,就是看样子代价不小。

潼关镇国军派了五百人负责押运。

天雄、顺义二军已经开往南边山里的商南道,当道设寨,阻挡可能杀过来的汴军大队。

道路两侧的高塬上,回荡着马蹄声。这是不断活动的游骑,防止有汴军小股人马神通广大,渗透过来。

这种台塬地形,最是讨厌。

道路开在塬与塬之间,非常狭窄,塬高数十米,若被人从台塬上射箭落石,都不需要多少人,道路就得瘫痪,故不得不分派重兵把守,虽然汴军至今还没这么做过。

王郊是队头,手底下管着49名从会州征发来的土团乡夫。

说土团兵也不太准确,因为他们已被编入镇国军,成了外镇军的一员。

镇国军可能是朔方军系统中兵力最多(已膨胀到两万余人),但也是战斗力最烂的部队。

以各州州兵、土团乡夫外加部分降兵为主,邵大帅都不敢派他们野战,只能守守城关才能维持生活的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