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建城的原因(3/3)

所以要想办法弄出一个新的蓄水池,来引导这些大佬们把钱投在别得地方。

而不是直接砸在自己的钱粮体系上,否则自己的钱粮体系能承受下来,也是会形成冲击。

这就是为什么李泰要提出这个建成的原因,自己的钱粮体系要成长,到底需要时间。

至于为什么,李泰一直以来都是用粮票为主,其他的票据只是补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唐代虽然有开元通宝这些硬币,但最基础的货币还是粮食,布匹,以及金子这种贵金属。

不过对百姓来说,顶多也就用到布匹这层次也就差不多了,而粮票的出钱,实际上是隐约有取代粮食交易的意思,虽然读作是粮票,但在百姓交易中,实际上是当做货币来流通的。

这种粮票基本上是一年一换的,新的一年到了,粮票这种票据的时间到期。

那百姓们就需要去指定粮仓领取粮食,或者更换新一年粮票,否则旧的粮票过了一段时间就不予兑换了,不过一般上都有三个月期限,肯定是来得及的。

说到底,这粮票只是过渡时期的货币,想要让它真正的变成纸币,还是有得时间要走。

不过,这些底层的人需要限定时间去换区货币,但这些将军,对于李泰来说自然是vip客户,只要他们用粮票,那每年到了指定的时间,都是会上门去帮助他们兑换。

所以,这些在长安生活的将军都是认这些粮票的。

因为他们跟大头兵不一样,他们是真拿这些粮票去高陵消费过,清楚这些粮票的价值。

而且退一万步来说,这些粮票实际上算是债券,如果燕王真拿不出钱粮来了,那些屁民肯定是没办法把钱要回来,但这些将军多少都有面圣资格。

他们只要不要脸了,去朝堂上撒泼打滚,朝廷终归还是管一管的,就算朝廷不敢管,圣人还是会管的。

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朝廷还能赖掉自己不成。

也正如此,这些高级军官拿着李泰给的粮票,用起来还是很放心。

正因为他们用得放心,李泰才需要找到些类似蓄水池的地方引导他们进行投资,而不是等回去之后仿佛暴发户似的,直接买断了长安的食盐或者米粮。

不管怎么说,不论是用骗的,还是用忽悠的,甚至靠着自己皇子这个响当当的招牌,至少让这些杀胚愿意投钱进来开发青海。

李泰也怕这些家伙们时间久了,脑袋冷静下来了后悔,倒果断带着自己的亲卫去寻找合适主城地点去了。

为了这,李泰首先便迎来了高原反应,不得不说,哪怕是自己喝着藏红花,但依旧是相当的痛苦。

还好自己体魄不错,靠着每日坚持锻炼,总算挺过了最痛苦时间。

然后便是在这青海湖的周围寻找起了适合的建城位置。

李泰比较欣赏的有两个,一个是现在被称作海晏县的地方,它的优势是处于湟水源头,河湟谷地的补给能够快速的送达。

同样这里的产出也能够快速的生产出来,送到河湟谷地,毕竟水运就是城市的生命线。

另外一个,则是现在被称作共和县,唐代被称作西海郡,而且还有当初隋炀帝亲征吐谷浑而建立的西海郡遗址,看得让李泰不免感叹时光。

只不过,西海郡想要获得河湟谷地的补给就比海晏县所处的湟水源头要困难的多。

但这里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路,甚至算得上是“青藏咽喉”。

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来说,这西海郡的重要性李泰觉得更大,最重要得还是那片盆地,李泰觉得在这里面放牧,一个相当不错的去处。

回去后,李泰跟李靖商议,希望以他军事眼光来看看这两处地方到底是一处比较适合。

最后李靖思索再三还是选择了,西海郡。

见到了李靖做出了决定,那么李泰却也没有什么好迟疑的了,自然便选定了西海郡。

而做出决定不久,李泰苦等的西海郡郡守,总算是姗姗迟来。

王玄策这个从幽州出发,一路到达了鄯州,然后直接上了青藏高原找李泰的家伙,终于出现在李泰面前,略带着几分腼腆的对着李泰行礼道,

“燕王,洛阳王玄策如约而至!”

/129/12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