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谢崇怅然叹 再问攻秦事(2/3)

王修之是程昼的近臣,北府设立后,来北府任了谢崇的长史,是以他虽年岁不大,才二十多岁,——不过因其少白头之故,却早已是须髯皓白,刘闲之等吏都挺尊重他。

王修之说道:“不错,我也以为不宜救贺浑豹子,但却非因足下所说之缘由。”

刘闲之问道:“那是什么缘由?”

王修之说道:“彭城的屠公所部和氐虏的援助援军尽管没有追击我军,但这不代表如果我军北上去救贺浑豹子的话,他们还不会来追击。若彼衔尾追之,则我军亦将受围。故是我以为不宜救豹子。”

帐中一人说道:“仆之愚见,长史此言谬亦!贺浑豹子不可不救。”

说话之人是参军刘肃之。

刘肃之和刘闲之的名字很像,但他两人并非兄弟,只不过同姓而已,所以名字中都带一个“之”,是因为他俩的家族都是天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来在江左的影响力甚大,信奉此道的士人多有,单只谢崇军府中的大吏,便又有王修之、顾乐之等也都是天师道信徒。且不必多说。

只说闻得刘肃之此言,刘闲之问道:“为何不可不救?”

刘肃之沉声说道:“危有大小之分,远近之别。今救豹子,或会有彭城、萧县之氐虏追我军之险,然此险,小、近之危也;若不救豹子,候歼灭豹子部后,蒲獾孙、屠公、虏之冀豫援兵势必会合兵共击於我,失去了豹子此部的相助,只靠我军,纵有泗水可倚,恐怕下邳、临淮、广陵三郡,亦难守之,此大、远之危也。长远之见,贺浑豹子非救不可。”

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是谢适在经过了认真的考虑后,开始发表他的意见。

谢适的意见很简单,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他对谢崇说道:“阿兄,弟以为道和君所言甚是!贺浑豹子,诚然须得救他。”

道和,是刘肃之的字。

听过刘闲之、王修之、刘肃之、谢崇等人的各自意见,谢崇已有定见。

他俊美的脸上显出怅然之色,叹道:“虽知其逆,然为忠,犹不得不救,此人生之一无奈乎!”

虽然知道了贺浑豹子是个逆贼,但为了大唐,对这个逆贼还必须得救,这的确挺让人无奈。

北府是谢崇一手创建起来的,刘闲之等多是他亲自辟除,且他又是程昼尚为会稽王时的旧识故友,因而他在北府的威望很高,可谓一言九鼎。

谢崇的这个决定作出,包括王修之、刘闲之在内的反对意见者,也就不再说话。

谢适说道:“阿兄,长史所虑也不可不虑,屠公等氐虏确有追击我军的可能,故弟之愚见,此援贺浑豹子,分兵部分往去即可;余者先入驻下邳,西备屠公等部,北接应驰援之部。”

谢崇略想了下,认可了谢适的建议,问道:“阿大,卿以为何人为将适合?”

谢适说道:“本来刘参军为将是最为合宜的,然刘参军负了伤;戴将军智勇兼备,可矣!”

谢崇即传军令,命戴展准备北援。

除了戴展本部,又把孙无极、朱隽等几部流民帅的部曲拨给了他,由他都督节制。

……

戴展率兵约万人,与谢崇所率的主力分开,东北而上,驰援贺浑豹子。

行军两日,到了郯县城南。

在这两日期间,贺浑豹子又做过两次突围,但都没能成功。

戴展和孙无极、朱隽等将驰上高处,遥观远处的敌我军情态势。

见前边数里外,两水之间的原野上,矗立的郯县县城东南边,一座秦军的大营;这座秦营的南边,是贺浑豹子的军营;贺浑豹子营的西南处,是秦军冀州兵马的阵地。

贺浑豹子部接连突围三次,敌我双方的兵士都疲惫了,今日没有作战,皆在营中休整。

观罢军情,众人还到军中。

朱隽进言说道:“将军,贺浑豹子被氐虏围困,我军被迫从彭城撤退,这对我军的士气会有不小的影响。末将愚见,此战,宜当应速战速决,一旦拖延,恐将生不测矣。”

戴展赞同朱隽的分析,问他,说道:“氐虏冀州援兵的主将苟丁,悍将是也,其部与蒲獾孙合共三万之众,如欲速胜,怕不易也。卿有何策?”

朱隽说道:“会战之时,末将敢请率本部伏兵於侧,待战酣,攻氐虏侧翼,必可胜也。”

戴展考虑下,说道:“这是个办法,可以一试。”

……

休整一夜,便於次日,戴展率部列阵。

戴展近万人来至,秦军、贺浑豹子部自是都已知道。

他们两边昨日休整了一天,将士力气得到恢复,亦皆出营布阵。

辰时前后,敌我四支兵马阵型俱成。

贺浑豹子将兵马分作两部,一部较少,居北,负责抵御蒲獾孙部的进攻;一部较多,居南,高力等精锐悉在,负责攻击苟丁阵,以图和戴展所部会合。

兵马分好,贺浑豹子催促南阵的高力步卒,首先向苟丁阵发起突击。

……

戴然立在中军望楼,看到了贺浑豹子部的突围,当即下令,命北府兵也开始进攻苟丁阵。

北府军的阵中,顿时鼓声喧天,兵士们组成的方阵,如似盾墙槊林,向前移动。

孙无极等将俱皆临前线压阵。

……

当此生死关头,贺浑豹子把他的悍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亲自率领甲骑,企图冲击苟丁阵的侧翼,但被苟丁部的骑兵截住,陷入混战。

主阵的高力步卒,列出长方形的阵型,在贺浑聪、逯亮、支独奴等将的凶狠监督下,冒着箭雨,前进不退,穿过与苟丁部主阵间的长长距离,到了他们的阵前。

逯亮、支独奴等身先士卒,越过沟渠,撞开苟丁阵前的阻碍,冲入苟丁部阵中。

数千高力羯卒跟从於后,也杀入到了苟丁部阵中,与秦军展开肉搏。

如前文所述,高力羯卒所用之矛和秦军、唐军所用的矛不同,他们仍还秉持着他们祖先,也即中亚羯人的传统,使用的矛比较短。这样的矛,在对抗骑兵的时候,不如丈八步槊,但在近战肉搏时,却要比秦军、唐军的步槊好用;兼之高力羯卒俱身高力壮,秦军的阻击因而甚是艰苦,然虽艰苦,这支秦军却是百战老卒,战场经验丰富,秦军的阵型还是牢牢地守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