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儒家的治国理念(2/2)

庆忌自大司马府离开后,便折返吴王宫。

刚刚步入滋德殿,听得内侍来报,说是鲁国名士孔丘求见!

孔子?

此时的孔丘,固然还未有后世那般偌大的名声,但也算名满天下的一代鸿儒,名声鹊起。

对于这样的孔丘,庆忌是不便避而不见的。

尽管,庆忌知道孔丘入吴,是为鼓吹自己恢复周礼的学说,在吴国实行符合儒家思想的仁政,但也需要跟孔丘见上一见!

即便不能将孔丘留在吴国,为自己效力,庆忌也尽可能不跟孔丘交恶,以败坏自己的名声。

“鲁人孔丘,参见吴王!”

步入滋德殿的孔丘,在见到庆忌的那一刻,便欠着身子,中规中矩的行礼作揖。

那种姿态,不卑不亢,表示敬意之余又不失自身的风度,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好感。

“孔子不必多礼,请入座。”

“谢吴王。”

庆忌一伸手,使孔丘与自己对席而坐。

不得不说,孔丘从来都不是一个迂腐不化之人,至少现在看来是这样!

在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当中,吴国是为子爵,但从寿梦一代起,吴国始自称王,却不被天下列国所认可。

所以,在与中原诸侯往来时,他们往往将吴王称之为“吴君”、“吴子”,只有踏在吴国的地盘上,有求于吴国,他们才会将庆忌称之为“吴王”!

当然,庆忌并不贪图虚名,也不在意这些称谓上的问题。

“孔子入吴,寡人未曾远迎,还请孔子勿怪。”

庆忌寒暄道。

“不敢叨扰吴王矣。”

孔丘含笑道:“吴王,实不相瞒,丘此番入吴,是听闻吴国推行变法,故来探究一二。”

“孔子可有所得?”

“尚未。然,对于吴国变法新政中的一些理念,请恕丘不能苟同!”

“愿闻其详。”

孔丘旋即作揖问道:“吴王以为,如今之天下,何以战乱频频?”

“当是礼崩乐坏,诸侯不尊周室,不奉周礼,故而人心沦丧,不复上古之德风矣。”

“丘以为,政者,正也。治国之根本,在于一个‘正’字!”

“昔日齐君问政于丘,丘对曰:‘君臣、臣臣、父父、子子。’齐君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

“吴王,丘之‘正’也,在于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善。”

庆忌故作赞同的点点头。

此时的天下,兵荒马乱,礼崩乐坏,君臣父子的关系遭破坏,天子大权旁落,不再能号令天下。

诸侯国扩张势力,相互争夺;大夫僭越专权,陪臣执国命;子弒父,弟弒兄的事层出不穷!

正名,就是针对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提出的。

就是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状态,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使天下的秩序归于正常!

孔丘此举,是为恢复已经崩溃的西周的礼乐制度。

但,似庆忌这般的国君如何能认同孔丘的这一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