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 后灾难时代展望(2/4)

缺点当然不可能没有。

首先效率不用想了,只能说比两个人手动要快且保证加工精度;其次使用门槛有点高,在变更制造品的时候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士,至少得机械工程师加程序工程师,系统的复杂度一般工人完全闹不明白;因为复杂度高,维护同样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最后,它为了便携牺牲了成品工件的大小,最多只能输出塑料凳大小的东西。

它的卖点不少,主要客户定位是那些需要快速重建的地方,以及部分看的比较远的地区。

所谓看得比较远,其实就是C国在推的最后防线那种,在较小范围内拥有发电和部分生产能力。

其实这种也不只C国在推,只是其他地区都是以财团、大学为主导,不少地方的官方完全就是扯后腿的存在。

冯氏组装机一出来,订单飞速增长,几天的时间就增加到七千台。

G国之前工业集中区被怪兽糟蹋了一波,现在方方面面要产能,根本没办法造出这么多,无奈之下,只能退而吃授权费,授权其他地区生产。

组装,在整个工业链里算不上特别重要的环节,早几年都是劳动密集型。冯氏组装机,还是有点瞄准空白市场的意思。

但对于最近才热起来的“工业链小型化”的市场,冯氏功不可没,因为他的带动,自去年他们拿到投资起,就陆陆续续有其他公司开始捣鼓类似的项目。

C国自己也下场了,直接把月宫用的工厂模式部分资料给了几家官营企业,由他们进行后续市场化改造和设计。

其实这几家企业本身就参与了月宫工厂的设计和生产工作,已经有部分资料在手里。

可话说回来,要把这种太空装置反过来搬回地表,其实也没那么容易。

提个前面提过的,玻璃车间。

月表没空气,真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好,需要液态水的时候,真空就是杀手,完全真空的开放环境,哪怕只有几摄氏度的液态水也会一直沸腾。因此工厂全设备都是密闭环境,作为平板玻璃底液的锡溶液不会受到氧化和污染,流程比地面少很多。

到了地表,完全气密这种剧烈增加成本的东西肯定要去掉,尤其是进出料的部分要维持气密,还真不是普通厂家能做到的。放弃气密,相应的又要有除氧化层的手段,中间如何平衡、取舍,都要工程师们一个个去弄。

此外,月宫工厂所有的热量都是严格控制的。因为很可能现在把热量排掉,到了月球的夜晚还得耗费额外的电力把热加回来,大量热量会以几百度的高压水蒸气形式存起来。在地表工厂外壳不至于自然降温到零下一百多度,肯定不用那么讲究。

重点还在于参与工程的人数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