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致仕(2/2)

本来已经铺好的宣纸,此时杨博忽然就没了写致仕奏疏的兴致。

为官多年,他当然知道整人要怎么做,肯定是柿子先从软的捏。

高拱回朝第一个要对付的,无疑就是欧阳一敬这个小小的兵科都给事中,至于他背后的魏广德、朱衡两人虽然看似不好对付,可也比针对自己好些。

自己能够联络的重臣,可还有张居正、霍翼等,而且在朝中的影响力也远不是欧阳一敬可比的。

他并不知道欧阳一敬和魏广德已经讨论过以退为进的法子,打算先退出官场避祸。

不过杨博有了这个念头,这致仕奏疏自然就不是那么迫切了。

要是这时候交上去,难免不会给人一个自己怕了高拱的印象,对自己名声有损。

今晚的京城,那道还未发出的圣旨无疑成了官场上官员口中的谈资,大家都在自省两年前自己的动作是否把高拱得罪狠了,自己是不是该小心应付。

不过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纸醉金迷的生活并未改变,彻夜难眠的只是极少数人。

第二天一早,欧阳一敬就带着自己致仕奏疏到了衙门,看今日无事就直接把自己的奏疏送到吏科登记备案,然后直接送入内阁,等待送交司礼监呈皇帝御览。

六科是明代官微权重的典型代表,虽然品级只有七品,却负不仅能够稽查六部百官之失,另外诸如充当各级考试参与官,廷议、廷推这些只有各部堂上官才能参加的活动也可见六科的影子。

而不管是官员还是衙门官署的奏疏,不管是通过通政司传递还是送进宫里,皇帝能看到的奏疏六科全部有存档。

因为通政司接收奏疏进行抄录后,除本衙门留档外,会抄送正副本送入宫廷,正本交司礼监分类送往内阁处置,副本交六科登记备案。

而京官直接递给宫里的奏疏,也会先过六科登记备案,才送往内廷,而宫里发出的旨意、文书也要在六科登记备案,所以六科还有封驳奏章与注销案卷的权利。

所以对于欧阳一敬来说,他是不需要跑到通政司递交奏疏,直接走六科的渠道就行。

辞呈递上去后,他也没在六科里继续呆着,直接就出了宫城回到家中,等待皇帝的批复。

不过在他离开后,欧阳一敬请求致仕回乡的消息还是在六科里迅速传开。

倒不是有人盯上他离开后空出来的都给事中的官职,而是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觉。

六科啊,当初可是倒高拱的急先锋。

连有内阁阁臣背书的欧阳一敬都选择离开,可见高拱对朝臣的压力有多大。

到下午的时候,消息已经传开,在京各大衙门里都知道了此事。

如果说一开始大家只是有这个担心,在有人递交辞呈后,这样的危机感仿佛一下子降临般,压的人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