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求学 衙门有人好做事(2/2)

三郎听了只有羡慕的份,京里铺子多难得他如何没数,不说买,租都租不到。

三郎一家赶着回京,说了几句话就走了,麦子他们带走了一部分,剩下的就托给父母照看着,等他们搬了新家再回来拉走。

“大郎买铺子手头钱可够?”

田兆升放下手中的烟袋锅子问道,周氏在旁边不安的动动身子,她家里的钱都借给三郎买房了,这大郎要开口咋办?大郎家里是赚钱,这几年就买了个山头,手里几百贯是有的,但买京城的铺子肯定不够。

“当时那铺子人家等着用钱,我从舅舅那里借了一部分,他这两年没啥花用也不急着还。”

田树满当然不会说自己和闺女凑凑钱就够了,该哭穷还是要哭穷的。

“那就好,那就好。”

田兆升高兴道。

“爹,小石头秋天读书我想送他到京里读。”

田兆升心里一震,过年时大郎可不是这样说的,

“可是你舅舅要接过去亲自教?”

“他这段时间忙的很哪里有空,”

田树满摇头,

“我这次新买的铺子离信陵书院很近,周围有几家私塾,我打听过了他们七月份也收新学子,我就想让小石头住在铺子里。”

周氏在旁边听的眼睛放亮,

“大郎,京里束脩和咱们这里相比如何?”

“我打听过了,贵一倍不说,那边的笔墨纸砚一年的花销也比咱们乡下多。”

周氏尽管心里很急切,可她现在能压住事了,只笑着说,

“那也还好,再说桂芝一个月也有一半在京城,有她照应着也放心。”

田树满回家后有些心事重重,和闺女说了自己的担心,

“你奶奶估计想让七郎也去京里读书,你说咋办?”

桂芝倒是没当回事,

“爹,平时小石头和七叔就玩的好,一起去读书也没啥,就是要看爷爷的态度,束脩还有在京城的花销他要是都说明白,两人做伴挺好的。”

程氏也没意见,

“其实我本来还担心来着,若是小石头进京读书,七郎不去的话两个人会起嫌隙,他们早就约好了一起读书的。”

两个孩子差了一岁半,七郎去年不肯去读书说是等着小石头一起,现在小石头要是进京撇开他,怕真是要恼了的。

田兆升都没等多久,当天晚上吃了饭就牵着七郎来了大郎家里,

“七郎听说小石头要进京读书非要跟着,也不知那边收不收,若是能收的话能不能让七郎也去,住在你铺子里倒也不用麻烦别人,家里粮食现成的带些过去,要是请人帮着做饭,这钱我来出。”

田树满听了心里挺舒服的,

“我后天和姑夫约好了去收拾铺子,到时候爹和七郎跟我一起先去看看再定吧。”

到了新铺子里,七郎转了一圈都不想回家了,这屋子可真宽敞干净啊!小石头也差不了多少,在去信陵书院和国子监外面看过后,你让他回去读书他也不肯了,他也想在这么宽敞的房子里读书。

杜连勇就在信陵书院读书,他好多同窗都是这周围私塾出来的,这半个月就打听了到了三家教书好的先生,

“杨先生去年中了举人,于科举上想再进一步,今年已经说不收新学子,邵先生年纪偏大些,教书时间长又很有耐心,还有一位李先生,他教过的学生都说他讲课很有意思,只是他也要参加科举,不知道教书的心思有多少。”

桂芝有些懵圈,这怎么选?

“不知道能不能去试听两节课?”

“这个我帮你问问,应该是可以的,先生收学生也要看人的,不是送去人家就收的。”

三家私塾是田树满带女儿去听的,田桂芝打扮成一个小书生跟着父亲坐在后面走了三家,最后父女二人各自写一个满意的先生,两人都中意年纪大的邵先生,桂芝的理由是,

“毕竟教了二三十年的书,《论语》《千字文》讲解的非常透彻,也能针对孩童的性情讲课,而且他的学生最少,只有十个。”

田树满则是,

“他很有耐心,这就够了。”

自己的孩子自己清楚,小石头可没有女儿的聪颖。

邵先生头发胡子已经花白,虽然自己于科举上并无建树,但他教孩子启蒙水平不错,就是条件苛刻了点,只愿收附近的孩子,他见过田玉笙(小石头)和田树染(七郎),田玉笙资质还行,田树染却没啥基础,两个一起就不想收。

田桂芝看出他的意思,只是在他开口拒绝前自己先道,

“邵先生,若是收我七叔和弟弟来此读书,我愿略尽些绵薄之力,这总共十张桌椅我给换一套新的。”

邵秀才拒绝的话就说不出口了,他就靠这点本事讨生活,儿子收入不高,孙子在书院读书,一大家子生活很是俭朴,这桌椅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现在桌面还好,就是腿脚都不行了,‘咯吱咯吱’晃晃悠悠的,已经影响孩子上课读书了。

“七月初一送过来吧。”

这是人和桌椅一起送的意思了。

第112章沐风堂这些日子田树满虽然没在京城

这些日子田树满虽然没在京城,可亲戚们都在帮他寻摸掌柜的和小伙计人选,现在还要添加个帮着做饭的,等田树满到了铺子,就是对介绍来的掌柜和店员的面试。

田树满可没想自己看铺子,他还是更看重田家庄那一摊子,帽帽小屋桂芝倒是不用天天在那待着,但是这边她也只能当个甩手东家,把个大方向可以,每天从早到晚在这看店的必须得另找人。

掌柜的倒是好定,是杜连业介绍的,同僚的亲戚,有做书画铺子掌柜的经验,他也是图家在附近,倒不需要住在铺子里。

小伙计是程丽丽给找的,郑少勇不在京,好多事情就需要她来兼顾到。

钱成的父亲和郑少勇父亲是当年一起参军的士兵,父亲战死于沙场时,他还在襁褓中,朝廷的抚恤只是杯水车薪,失了家里顶梁柱的日子非常的艰难,并不是所有的兄弟都有良心的,钱成的叔伯把他父亲留的地都借了去种,说是给他们粮食,也仅够糊口而已。

钱成的母亲有次生病,把几亩地低价卖给了几个叔伯筹钱,母亲病好了,地也没有了,母子俩就来京里讨生活,缝缝洗洗也能过下去,郑少勇偶尔接济他们一下,救急不救穷的道理程丽丽也懂,这次就介绍给姐夫当个跑腿的小伙计,

“就是不识字,姐夫、桂芝给他个粗活干干就行。”

只要人机灵心眼实诚就行,桂芝斟酌后道,

“小石头住在这里,到时候我让他盘库存也行,他若是想学也可以晚上跟着学,用不了一年就会了,他还有个母亲倒是正好来帮着做个饭,做些杂活,就是这院子住不下。”

“我母亲住屋里,我晚上在灶房里搭个木板就能睡。”

钱成咧着嘴表示这都不是事,他们母子俩现在租的房子还不如这里呢,若是搬过来正好那边省了租金,这边娘俩的工钱就是净赚,钱成虽然没读过书,算账却是啪啪响的。

靠着铺子北墙一间偏房就是以前的灶房,正好桂芝觉得里面又潮又黑的不干净,干脆把这个偏房推了重盖两间宽敞些的厢房算了,还有茅房,草棚子,自己住当然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收拾。

看三爷爷皱眉说赶不及开业,桂芝道,

“没事,只要在七月初一前收拾好就行。”

那倒是还好,尽管这样,田兆河还是想着赶在开业前把房子撑起来,不然开业院子里根本站不下人,所以他把两个儿子都带了过来赶工期。

孙木匠这几年也扩大了摊子,他收了几个本家的侄子做徒弟,开了一个小作坊,专攻木制折扇扇骨的精打细磨,和大郎的扇面配合着走精品路线,现在大郎又上了竹扇,他也改变了些方法,那红木做大扇骨,竹做小骨,竟是更合适,所以他这边夏天都忙这扇骨,很少接这些大活了。

但是大郎的活他肯定是不会推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