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商业电影(2/4)

生产大于消费,供给大于需求,另外因为教育意义大于娱乐意义,所以电影与大众内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显得无足轻重,一直到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才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再出发,创造了必要条件。

90年代之前的电影票房很少,这其中《少林寺》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票房最高的电影,在电影票价普遍只在一毛或者几分钱的时候,这部电影居然在全国卖出了一个亿的票房,再往后的电影,几乎没有能超过这个记录的。

甚至在90年代初的时候,国人普遍对电影票房没什么概念,虽然也有许多商业的电影开始出现,但是投资都比较小,一般几十万元到100万元,就已经算是很高的投资了。

另外就是在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导演,难以做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电影的问题,当时大多数的影院都处于萧条状态,人们不愿意走进影院看国产电影,而且随着录像机和镭射光碟经理普及,人们更愿意去录像厅看香港或者好莱坞电影,而为了盘活中国的电影产业,国家制裁开始出台相关的政策,最初的时候,一年允许引进10部左右的国外成熟商业电影,本意就是先让这些国内的电影院活下来,然后再谈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事情。

而在1994年引进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亡命天涯》确实引起了国内电影关注的巨大轰动,这部影片结束了,中国观众与西方最新商业电影隔绝数十年的状态,也让中国电影迎来了最繁荣的一年,史称电影界的“95转机”,而这一年还引进了包括《红番区》和《碟中谍》这样的经典商业影片,再次掀起了国人对于观影的热情。

不过由于当时的商业片在很多人看来风险很大,有些暴发户煤老板当年投的电影,其实完全就是冲着女明星去的。

段云的想法就是拍一部比较好的商业片,然后里面放一些植入性的广告,并且还要不影响影片质量的前提下不露痕迹地添加一些宣传自己产品的剧情和台词,就当做一个商业广告来投资,至于能卖多少票房,根本无关重要,因为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对段云来说,有些不值一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