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南察风波(卅六)犹疑(4/5)

刘馨诧异道:“这么玄乎吗,我怎么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拔高啊,他都做了些什么?”

“那是因为你都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男男女女的绯闻上去了。”高务实白了她一眼:“皇太极对后金-鞑清政权的贡献大概有这么些:其一,对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的农奴制度暴政施行了一定的改革,缓解了激烈的满汉矛盾。

其二,两次东征,迫使朝鲜与大明绝交,向后金称臣;强迫朝鲜每年向后金输入大米、布匹等岁贡,使后金脆弱的经济得到外部输血,从而稳定了基本盘。

因为孙承宗、袁崇焕在辽西的坚城要塞体系当时基本完成,所以在皇太极时期,对大明辽西堡城的战争,只能采取长期围点打援的方式。

此时,如果没有从朝鲜榨出来的物资,单靠后金自己的后勤补给是撑不住。尤其是在松锦战役期间,在后金的要求下,朝鲜给后金军提供了大量的大米等军粮援助,有了朝鲜提供的粮食,前线的后金军这才顶得住,否则他们自己就要崩了。

其三,他完成了对漠南蒙古的控制。他多次发动西征,顺者拉拢,逆者打压,灭了察哈尔,收服土默特,漠南各部均向皇太极称臣。到了皇太极称帝之时,又设立蒙古衙门,发展成后来鞑清的理藩院。

“满蒙联盟”这个几乎纵贯鞑清始终的基本国策,也是在皇太极时代成型的。后金的版图也从努尔哈赤时代的辽东一地,扩展到皇太极时期的河套地区……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刘馨撇撇嘴:“意味着开疆拓土,也意味着战略回旋的余地更大了。”

高务实点点头:“你说的没错,但太粗略了一些。这意味着在经济上,清军能跑到宣府、张家口和大同,与当地明军、晋商做贸易。在军事上,清军可以从辽西-蓟州、河套-宣大两个方面对大明京师的东北、西北两个方向构成军事威胁,其战略主动权更加明显。

1629年冬,皇太极第一次入寇的“已巳之变”,清军还是在京师东北的遵化入塞。可到了崇祯中后期,清军数次入寇侵明,则已经从京师延庆、山西大同一线入塞了。这样的战略态势,你说优势大不大?”

刘馨对军事的了解就比对历史的了解强多了,闻言点头道:“就是说这厮很会打仗,而且知道要打哪里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不止如此,我这还有两条呢。”高务实伸出四根手指,面色更加严肃了一些,继续道:“其四,他完成了清军的军事体制与军事装备改革。正是他,通过设立满、蒙、汉八旗,拉拢耿、尚、孔这汉人将领‘三顺王’,吸收漠南蒙古各部骑兵等手段壮大了其军事集团。皇太极时期的清军,已经发展成一只步、骑、炮兼备,协同作战能力娴熟的野战军集团。至于战斗力,那不必说了。”

刘馨点头道:“小的时候老听说清军靠什么弓马得天下,后来知道不是那么回事,这一条我同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