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归倭附(圩二)高务实的国族观(2/5)

如果不看国内,把目光放在国外,比如日本也是明证。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之后,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便由天皇变成了幕府将军的。道理很简单,幕府将军在源平之战后,成为了公认的“武家栋梁”,只有他能号召天下武家,故而他才是掌握天下兵权之人。

中国历史上总搞出文武偏废的情况,大抵是建国之初武贵文贱,承平日久便慢慢变成文贵武贱。原因就在于,除了开国之初的一两代马上皇帝能够直接、有效的控制军队之外,后来的深宫皇帝压根保证不了军队的实际控制权,自然只好借助文官的力量来防止武将做大。

这一点近乎无解。当然,汉、唐两代基本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于是就走到了反面,均是亡于军阀割据,最终熬鹰一样熬出一个最大的军阀,重新统一天下。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把一支队伍分配给你,这个队伍跟你经年累月的打仗,日积月累下来,你觉得你的士兵是跟你比较亲,还是跟皇帝老子比较亲?

事实上在古代,大多数士兵和将军都跟军队的实际掌控者关系更好,所谓的“兵符”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个笑话。

用司马家篡曹之前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把军队从上到下全都安插成为我的亲信来指挥,那这个军队哪怕名义上是你的,可只要老子一声令下,那就全都得听老子的!

所以,古代对军队都会尽量地安插监军的职责,恰巧的是,在唐代以后很多监军都是宫人、太监之类的宦官,为什么呢?因为宦官是跟皇帝老子最亲近的一批人,皇帝既然打算给军队安插监军,那必然得安插对自己“忠贞不二”的人啊!

于是,宦官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虽然宦官的名声不太好,甚至太不好,但理论上而言,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度还真没其他人(或者说其他“人群”)比得了。

当然,监军却并不能完全左右将军们的想法,毕竟打仗是一门技术活,有很多时候还是很需要灵活应变的事情,在整体的布局上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的。

因此,但凡将军稍微动点心思,都可以避监军而不顾,往往监军会连军队都碰不到。更有甚者,将军害死监军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

再退一万步说,监军也是人,也是想要功劳、想要钱财的人,出去累死累活一场回来啥都没有,谁乐意干?那还不如在宫里老老实实服侍皇帝老子来的舒服。而只要将军和监军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那监军的实际作用其实就微乎其微了。

而大明呢?原先的监军还算比较有用,但随着大明核心军力家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监军的作用早已经大打折扣、聊胜于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