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江北四镇(2/3)

“你不必再说了,下去传令吧!”

中军见无法再劝,眼珠一转,只好退下。

......

“黄得功遵旨了?”

朱慈烺看着这份回奏,大喜。

黄得功一般来说是根本不在乎发过来的是圣旨还是中旨,所以朱慈烺才会绕过内阁,直接给他发中旨。

果不其然,黄得功直接领旨过来了。

好事,好事啊。

这就说明,黄得功在心里是认自己这个崇祯太子的。

黄得功是江北四镇中唯一听朝廷调遣的,也是唯一凭借战功封爵的,早在崇祯年间,黄得功便率破张献忠,迫降革左五营,以功授靖南伯。

历史上黄得功在江边与清军大战,护驾殉国,忠心毋庸置疑。

其余高杰、刘泽清、刘良佐三镇军阀,此前都是败军之将,在弘光一朝有了拥立定策之功,才得以赐封为伯。

黄得功军中威望甚高,只要他到了南京,自然能压服赵之龙。

至于说黄得功来了以后,江北的防线怎么办。

朱慈烺倒是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要反问一句,江北有防线?

江北四镇?还是算了吧。

江北四镇在历史上,只有高杰和黄得功是敢和清军作战的。

高杰嚣张跋扈、纵兵掠民,不遵从圣旨,但国家大义上从不含糊,起码在今年正月还曾整兵打算进取中原。

后来发生睢州事变,高杰死于汉奸之手。

至于刘泽清和刘良佐,这俩货没什么好说的,都是贪生怕死的墙头草,历史上清兵一来他们就直接投了。

江北四镇在弘光一朝,有拥立皇帝定策之功,跋扈自雄,早不把朝廷威信,皇帝权威放在眼里。

自从自己上位以来,朝中请替刘泽清、刘良佐晋爵封赏的奏疏已不少于十篇。

对于这些奏疏,朱慈烺全都当没看着,留中不发就是了。

“穆虎呢?”

朱慈烺放下奏疏,有些心烦意乱。

大明朝的皇帝向来通过看奏疏来梳理天下大事,但这种方法现在显然已经行不通了。

大明现在只有江南半壁,就算这半壁江山,大部分尊奉自己这绍武一朝的地方文武,也只是明面上的。

像黄得功这样,自己一句话就赶来赴汤蹈火的,少之又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