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竞赛日(2/3)

“然后赛制上呢,也有一些小小的调整,我们决定,这一次的试题,决出来前三名,然后再搞一个决赛……嗯,决赛的时间,就定在元旦节前面一天。”

旁边的副校长说:“是这样的……根据计划安排,省一中的领导、老师们是12月底,大概就是三十号左右抵达。可以安排省一中过来的老师现场看一看……”

校长露出了意外的表情,“是个很不错的建议……我看,这个决赛的话,可以换一种形式,比如模仿央视那个问答节目,准备一套题库,然后用抢答的形式……题库呢,也可以让省一中的老师来参与一下,一方面展示了我们学校丰富且导向正确的文化活动,也能让那些老师有参与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几个老师,顺着校长的话继续说了下去,自然是不可能唱反调的,在校长建议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补充完善,比如顺便给大礼堂的多媒体设备升个级啊,在大屏幕上显示题目啊,比赛的奖品如何设置啊等等方面……

原本,这个知识竞赛没打算弄得这么隆重且花里胡哨,但是在这个圈子里办一件事,经常就是如此的,从一个萌芽开始,一点一点的,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干扰、调整,就朝着更好或者更坏的方向去了……

当然,这一切目前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不过,相同的事情对于普通工作人员是一个浮在空中的构想,但对于掌握着一定资源的领导来说,构想就是一件事的一个步骤,接下来这所学校的一部分人和物,会在不易察觉的时间和空间中,围绕着实现那个构想而缓缓动起来了。

……

订购的历史杂志已经由邮政送来了第一册。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了起来。

读历史,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种感觉在重生以后就越发强烈。读历史对一个人的思辨能力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中国拥有世界最为庞大的史料库,总结归纳是极为困难的。历史的结论都是总结归纳出来的,但因为不同的史料,不同的人,或许会总结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规律。所以,历史一定是辩证的。读史,需要悟性,只要善于思考,在读中国史的过程中,能让人形成这样的思维。

当然,易阳的初衷还是希冀于通过看期刊论文这样的形式,提升写作的能力……不过学习就是这样,没有一个科目是孤立地提升某一个能力值,哪怕有侧重,有各自的专业壁垒,但对人素质的提升是综合性的。

还是要算枯燥的。一开始是需要用一定的毅力,强迫自己抑制本性,去慢慢咀嚼那一篇篇严谨的文章……但这个过程没有想象中那么漫长,适应了以后,跟着作者的思路,看他抛出一个观点,然后用各种各样的史料一点一点地证明,自圆其说,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将期刊带到了学校里去,下课或者某一节不重要的副课,就会拿出来慢慢品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