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章 还人情的引路(3/3)

崔文升是郑贵妃的人。

田诏是太子嫔妃梯队中“李选侍”的人。

而真正属于太子朱常洛嫡系的,只有王安、邹义、李实三人。

其中,王安资格最老,文化水平也最高,又在当年闹得满朝风雨的“梃击桉”中,作为太子朱常洛的智囊团首席,出面转圜过郑贵妃与太子的关系,暂时稳住郑贵妃,保证了朱常洛不会因此进一步遭到父亲万历帝的嫌恶。

“郑姑娘,”董其昌愈发压低了声音,但很有把握道,“老夫想来,新君登基后,卢受会在司礼监掌印的任上,留用一阵,做做样子。崔文升必会升任司礼监秉笔,为了安抚郑贵妃,和她背后的浙党。田诏也会升秉笔,毕竟李选侍如今最得太子宠爱。余下三个秉笔的位子,就是王、邹、李三位都做过太子伴读的公公的。”

历代政治斗争,人事安排乃第一要义。

郑海珠在董其昌一番信息轰炸中,理出头绪,接茬道:“所以,王公公会先做一阵秉笔,看似与崔公公、田公公平起平坐,新君甚至可以在分管四司八局十二监时,把肥田划给同为自己嫡系的邹公公和李公公。但真正留给王公公的位子,是司礼监掌印。卢公公若识时务,就该主动请辞,由王公公接任。”

董其昌含笑点头,心道这妇人还行,不是只有血勇,脑子也挺清楚。

精明的松江人继续将话说透:“郑姑娘,王公公很快就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前程,他还是织造局刘时敏的伯乐,你又与刘公公交情匪浅。所以,老夫先引你去见王公公。在立储之事上,王公公与东林人并肩而立,但他肯定有他的算盘。届时若真要丢卒保车、卖朝中别的派系一个面子,也别把你和黄老爷当弃子,另外寻卒子去。”

董其昌言罢,瞥了一眼静立身侧的董庭。

儿子辈虽不算放浪形骸的纨绔,却多木讷无能,更有次子董祖常那般惧内的,由着妻子尹氏四处张扬、叫松江士庶笑话。

唯有这个嫡长孙董庭,小小年纪就谨言慎行、性子沉稳,看着能出息,是以董其昌此番进京等着起复为官,将董庭也带上了。

董庭很快呼应了祖父的目光,少年人明白,祖父的意思是,听听学学,记下来,八股文章不过是块敲门砖,真的进了官场,我与郑夫人说的这些,才用得着。

董庭于是躬身斟一盏茶,送到郑海珠面前。

郑海珠冲少年还礼,仍作了虔敬之色向董其昌问道:“承蒙董公如此照拂引路,那么,第二位要见的是谁?”

“自然是兵科给事中,杨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