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249章 吃进去容易,吐出来难(2/3)

    广东都指挥使李远在去年十二月就到了永安所。

    永安所原本是千户级的卫所,李远到任后,先让广东都指挥同知王忠兼任廉州卫指挥使,半年后,心腹族人李冲为永安所千户,其余几个心腹,分别为钦州所、灵山所千户。

    从而牢牢控制着廉州卫四周所有卫所。

    李远完全控制住当地之后,便下令卫所军户们在海边晒盐,兴建新的盐厂。

    明代继承的是元朝的盐场,制作盐的百姓们编为盐籍,都是世袭,匠籍一样,是地位非常低下的。

    又以晒盐和煮盐的区分,分别称为盐丁和灶户。

    又因灶户和盐丁贫富有别,按其分配的盐地产量多少以及产盐的质量好坏将灶户和盐丁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又分上、中、下三则,不同等级的灶户盐丁所缴纳食盐定额也不一样,这种做法使灶户盐丁们的负担得到较为平均地分摊。

    简单说就是灶户们世代圈在某地产盐,然后每个人按时缴纳食盐。

    无论灶户还是盐丁,官府每年都会支给工钱,但不允许盐户私藏、私售食盐。

    福建和广东沿海这边天气比较暖和,主要采用的是晒盐法,所以这边都是称盐丁。

    像朱高煦之前在北方永平附近也弄过盐场,那边就是灶户,主要靠煮。

    明初这会各地的盐务行政职权都归地方布政使司统筹分派管理,布政使司以下管理盐务的衙门有都转运盐使司或盐课提举司(各地不同),他们的职责在于按凭证(就是盐引)支取食盐给提货人。

    而盐业在历朝都属于专营、专管之物,获利巨大,在由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营私舞弊和私盐泛滥的现象,所以朝廷会制定出一套机制对其进行监管。明朝要到永乐年间才设有设有巡盐御史之职,定期赴盐区巡视私盐,以及核查、督促税款。

    所以这会,巡盐御史还没有。

    这就给了李远找到了机会。

    原来当初李远和徐安到了广东福建之前,朱高煦让他们想办法拉拢好当地的卫所和官员,但怎么拉拢,朱高煦也只能让他自己想办法,反正需要银子找朱高煦要。

    为此朱高煦一次性给李远和徐安各三十万两白银,先带到广东福建,不够杨立山还会支持他们。

    但李远打仗水平一流,拉拢人心的本事也是一流,他一毛钱都没有用,到了广东后,他只用了几天时间,想到了办法,还把这办法教给了福建的徐安。

    李远认为,朝廷对盐课司、当地官员、盐丁等只有律法的宣传,却没有实际的制约,断定这边必有腐败。

    所以他到了广东后,先在双鱼所附近,严查走私贩盐的事。

    双鱼所有朝廷的盐场,有盐丁制盐,且这边远离京师,营私舞弊和私盐泛滥的情况十分严重,根本属于没人管的情况,特别当时靖难刚刚打完,朝廷在各地打仗,哪里顾的了他。

    所以当地巡检司,官府衙门和盐课提举司的官员纷纷加入,大伙一起走私贩盐,从中获利。

    按说查走私贩盐的事,是地方巡检司干的,但如果地方巡检司也同流合污了,地方卫所也是可以介入的。

    李远到了之后,派人仔细查探,然后派兵现场堵住走私贩盐,再严刑逼供,顺藤摸瓜,立马查到当地无数部门和官员加入其中。

    其中附近的高州府,阳江县,阳春县的主要官员,和盐课提举司的主要官员人皆有份。

    然后李远就说了,咱也不上报,你们懂的,见者有份?

    各路官员赶紧点头,大伙也都知道,李远你这么干,不就是想加入吗,行,大伙一起发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