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425章 这才是皇帝的生活啊(2/3)

    所以这会明朝的奏本经过是这样的。

    官员上奏时,都是一式两份,一个叫正本,一个叫副本,先递交给通政司,通政司拿到后,正本由通政司递交给皇帝。

    朱棣上台后,组建了第一批内阁,然后朱棣会挑一批不重要的交给内阁,自已批一些重要的。

    朱棣死后,到宣德年代,顺序就变了,全部先交给内阁,由内阁票拟(写出处理意见),再上交皇帝,皇帝批复后,交给司礼监,再往后的皇帝,若不想管事,直接让司礼监批复,公文就只在内阁和司礼监之间流转,司礼监权职大升。

    而副本则先交给六科,属于那部门的事,由六科再交给那个部门。

    比如是兵事,就由兵科处理,给兵部。

    所以这里有敝端,有些本正本还在内阁手上,副本到了六科六部,普通官员比皇帝还早知道这些事。

    然后皇帝批好的正本叫红本,还要交给六科存档,并抄送相关部门。

    另外还有个部门叫‘报房’会来六科抄写有关信息,编发邸报,公开发布。

    明代处理政事一直都是这样公开的,流转程序也是非常严格规范的,但可以看到往往皇帝是最后一个知道具体内容。

    而如果是地方官的题本,往往也是当事人最后收到批复内容。

    朱高煦当了皇帝后,感觉这过程太繁琐,并且不够保密。

    如果是重要的军事情报,正本还没到皇帝手上,副本已经经过六科,再到六科相关部门,(而六科给事给事中等都是七八品的低级官员),到第二天,估计半个京师的官员都知道这些消息了。

    政务公开处理,放在后世是好事,但这会肯定效率太慢。

    比如前方大败,皇帝还没知道,京师官员都差不多知道了。

    所以朱高煦要改制。

    今天他到了华盖殿,看到御案上和地面上,堆着几堆奏折,粗看了下最少上百本。

    特娘的,他心里暗骂了一遍,这皇帝确实不好干。

    后世的领导多好呀,啥事不用干,嘴巴动动就好了,为啥我现在要这么忙?

    “传黄淮、胡广、胡俨、金幼孜——杨士奇,杨荣、杨溥-——”朱高煦想来想去,好像永乐初几批内阁就这么几个人。

    解缙被他踢掉了,前面几个朱棣用过,杨溥是三杨之一。

    他的命令下去后,外面立马有宦官骑着马飞驰而去。

    现在朱高煦入住紫禁城,允许皇城中骑马飞驰,但宦官们骑的马,身上披有特制的黄马鞍,代表着传递皇帝的旨意或口谕。

    因为华盖殿到午门接近一里多路,以前皇城里啥都靠走,走到外面都半天时间。

    皇帝传召个人,打底半个时辰起,慢则一个时辰才会到。

    现在朱高煦要提升效率。

    传旨宦官骑着特制马鞍的马,飞速跑到午门。

    午门口锦衣卫也有马匹准备着,比如皇帝要传召五人,锦衣卫出动十人,每人一骑,和宦官分骑五个大臣家里,如果有顺路,则可以少一两人。

    这样效率就出来了。

    以前皇帝传旨,都是宦官走出皇城,然后一家一家,挨户去通知,一圈跑下来,有时都要一个时辰。

    传信的两人一组,两个锦衣卫来到黄淮家里,黄淮一听皇帝招呼,立马出屋。

    其中一个锦衣卫问:“黄大人会骑马吗?”

    黄淮点头说会。

    锦衣卫则让出马来,他们两锦衣卫共骑一马,由黄淮先行入宫。

    如如黄淮说不会,会有锦衣卫骑马带他。

    通信来回都是马匹,半个时辰不到,黄淮他们先后都来到华盖殿,效率前所未有的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