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434章 御史大夫的改革成果(2/4)

    但对一个未冠即立的皇帝,天下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信任,以及怀疑。

    顶天了去,也就是关中人隐约记得当年,尚还是公子时期的天子胜,主持了关中范围内的粮价平抑一事。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而现在,刘胜已经通过一场马邑战役,将自己的强硬形象,彻底纂刻入天下绝大多数人的心中。

    从今往后,无论刘胜做出再荒唐、再糟糕的事,人们都不会再说‘我就说吧?这个年纪做了皇帝,那是天下的祸患!’;

    而是会说:嗨,忍忍吧,好歹这位能保我汉家太平,不至于让外蛮狄夷欺了去······

    也正如当年,太宗孝文皇帝那场没能正式开始的汉匈决战,让天下人不再会说‘我就说吧?这代地来的乡巴佬,他就不配坐在皇位之上!’;

    而是会说:嗨~真不是这位软弱可欺,实在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啊······

    有济北王刘兴居的前车之鉴,要不,还是再等等吧······

    这,才是刘胜强硬的对外态度,让朝堂内外‘老怀大慰’的原因——刘胜需要这么做,也确实这么做了。

    当一个即位不久,且年岁尚轻的天子,能自觉的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时,作为臣下的朝堂百官,都必定是无比欣慰的。

    只是不等朝堂内外从‘陛下终于长大了’的欣慰中回过神来,刘胜下一个关注到的事,却又让整个朝堂静默无声。

    ——御史大夫。

    刘胜的注意力,再次回到了史前版本的纪检委:御史大夫属衙之上······

    ·

    “诸公先说说吧。”

    “对于考举士子受贿、贪污的问题,廷尉是如何处置的,又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对于监察官员,御史中丞又有什么建议?”

    常言道: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

    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

    今日这场会议,便是毋庸置疑的‘小会’。

    与会者不过是当今天子胜,廷尉赵禹,御史中丞陈建,以及丞相刘舍四人而已。

    ——其中,丞相刘舍还只是来露个脸的。

    只能说,这种人数、规模的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就不可能小。

    赵禹、陈建二人接下来的应答,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禀奏陛下。”

    率先出声应答的,是廷尉赵禹。

    “对于过往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因贪污、受贿而下狱的官员,臣即没有因其‘考举入仕’的出身而网开一面,也没有因为风论而从严惩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