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06章 谁他娘的教你这么写小说的?(3/4)

    在《活着》当中,厄运多,但恶行少;英雄少,但美德多。

    透过《活着》,评论家们和读者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于华作为作家的成长。

    对于评论家来说,这种成长是令他们欣喜的,中国文坛看起来又要多了一位了不得的大作家。

    但对于读者们来说,于华的成长却令他们无比痛苦。

    《活着》伴随着《当代》的热卖,在短时间内便拥有了上百万的读者。

    雪片一般的读者来信迅速的堆满了编辑部的角落,其中绝大部分来信都提到了《活着》这部。

    读者们对于《活着》的评价普遍是非常高的,凭心而论,这是部非常好的。

    但恰恰是因为这种好,却令读者们倍感痛苦。

    爹死了,娘死了,老婆死了,女儿死了,儿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孙死了。

    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们不是没见过世面,一部文学作品死几个人算得了什么事,主角遭受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事。

    可问题是,你他娘的不能可着一个人祸害啊!

    在众多来信当中,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写信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声讨作者于华。

    大家的意见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是谁他娘的教伱这么写的?

    不过抱怨归抱怨就跟观众爱看苦情剧一样,你剧情越是虐,观众越是爱看而且是边骂边看,看完了之后还得梨花带雨的说一句:写的真他吗好。

    读者们的抱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对于于华和《活着》这部的肯定。

    相比读者们的反应,评论界的反应就要简单多了。

    众多评论家对于于华的成长感到欣慰,先锋在很多评论家眼中属于剑走偏锋,这一次《活着》的发表,让他们看到了于华正在逐渐向传统文学靠拢。

    《活着》中所体现的对农民和乡村的认同不同于于华以往的作品,农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历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于华以福贵的形象展示了他所想要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属于中国乡村文化的哲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