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军制变迁(上)(2/3)

郭盖认为,行政机构的改革和正规化,是个必须的过程。大家完全可以在更完善的制度下,遵循已有规则进行管理。他不支持李应麟等人再次发动“兵谏”,认为现在不是当时那种生死关头,整天动兵破坏规则不是好事。

他建议李应麟答应下来,另一边,他也会要求希腊和塞尔维亚贵族们增加进京朝见的频率,放弃一部分世袭庄园的控制权,作为对应。大家各退一步,才能让汗国更好。

李应麟认为郭盖这是拿自己的利益兑换别人的让步,负气离开。然而不久之后,在阿德里安堡庄园,召集塞尔维亚贵族们开会的太后,突然收到了报告。

有人告发李应麟、曹勋、唐敖、吴兆国等人,正在准备集结军队,围攻庄园,杀死太后。太后立刻带着约翰八世大汗,南下奔往君士坦丁堡,下令关闭城门。

太后让留守的左丞相耶律坚负责守城,自己则躲进了娘娘庙里。她倒是没有去干涉城防,而是利用自己的声望,引来了一大群市民拿着武器,在庙外和墙头集合,声称要保卫她。还下令征召太师郭盖、大宗正塔里失等人,要求他们率军保卫大汗。

李应麟当时正在唐敖营中,跟唐敖、吴兆国喝酒。具体商量了什么,是被诬陷还是真要兵变,现在也没人说得清了。

但当时,确实有部下建议,既然对面已经这么说了,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再废个太后。按李应麟的脾气,也很可能照做,所以现在李家自己,都没法完全消除这个说法。

李应麟等人当时也打听到了情况变化,认为现在为时已晚。城里的守军已经被太后等人控制了,仓促攻城,基本没有什么希望,反而做实了指控。这次的时机和理由选的太巧,实在找不到破局办法了。

无奈之下,李应麟和唐敖弃营出奔,坐船渡过黑海,投奔对抗奥斯曼时的老盟友艾里特纳贝伊国。吴兆国则向西逃走,在一支商队掩护下逃往意大利。

曹勋可能是最无辜的。当时他根本就不在现场,正按照例行规定,把这一年北方各卫的留用士官们带去阿德里安堡,准备例行的集训。事发的时候,他和几百名士官还在船上,第二天上了岸,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众人人心惶惶,搞不清什么情况。得知太后跑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曹勋的妻子是罗斯人,赶来给他说明情况,让他赶紧离开,回岳父那边去。曹勋只好又坐船返回,遣散了士官们,自己带着几个亲信,在岳父的帮助下藏了起来。

两天后,见情况稳定,太后从庙里出来,从一头雾水的耶律坚手里接过指挥权。最终,李应麟的领地被拆成了两个半行省,唐敖和吴兆国的柱国身份被废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