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六十二章、小农经济在瓦解(2/2)

    刘光宗有些为难:“那就不带老母去,交给族人抚养,县衙再资助一二,如何?”

    王阿生磕了个头,说道:“多谢刘大人,大人大恩,草民没齿难忘古话有说,父母在,不远游,小的不能做不孝子,小的就去成都,找个糊口差事。”

    刘光宗点了点头:“难得一片孝心,这样吧,本官有个同窗在成都开了个水泥厂,本官看你个孝子,就推荐你和你家老大老二去他哪里做工吧,你家老二都十六岁了,不算童工,三个人每人每天都有三毛,一天九毛钱,一个月都有二十多块钱了,足够你养活一家了。还有啊,成都的纺纱厂是会招女工的,可以让你媳妇和闺女去试试。”

    王阿生闻言连连磕头道谢。

    现在成都的工人工资不高。

    但王阿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除了小女儿只有十三岁,算童工之外。

    其他的都是十六岁以上,都可以按照成人工人算工钱。

    女工价钱低一点,一天只有两毛钱。

    女童工一天只有一毛钱。

    这样算下来。

    王阿生一家五口如果能找到工作。

    他和两个儿子,一天九毛。

    媳妇和大女儿,一天四毛。

    小女儿一天一毛。

    做一天有一块四。

    这个收入可真的不低了。

    而且工厂一般还管两顿饭。

    也就是说,如果没什么消费的话。

    这个钱,是纯赚的。

    一家子租个房子,再养个老母亲。

    每个月能攒个十几二十块了。

    虽然城里面生活成本高。

    但比起当佃户,其实去城里面讨生活,过得其实要比当佃户好的。

    四川发生的事情,朱皇帝当然是不知道的。

    但其实他很清楚现在大明朝在发生什么。

    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在瓦解。

    大明朝的农村开始朝着一个新的时代转型。

    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

    尤其是那些实际承担了转型的代价的底层农人们。

    大明帝国和之前所有的王朝都不同。

    朱皇帝建立的这个王朝,正在以最深刻的方式影响着这个古老的国度。

    老树上腐朽的枯木和老皮在掉落。

    取而代之的新芽,却并不知道能否给这一株古木带来真正的新生。

    此时此刻。

    朱皇帝在自己的江北行宫接见来自朝鲜的一些大臣。

    身穿着红袍的朝鲜大臣们跪了一地,不少人还在低声抽泣。

    “皇上.平壤被攻破了。”

    朝鲜在中都的打成纷纷来到江北行宫,向朱皇帝哭诉。

    正在说话的是赵甲坤,赵甲坤现在可真的有点老泪纵横的意思。

    这显然是被从朝鲜传来的消息吓坏了。

    朱皇帝的脸色很平静。

    最近的国际形势对大明帝国太有利了。

    周边没有什么能威胁到大明帝国核心利益的势力。

    大战也逐渐消敉。

    奥斯曼帝国为了换取大明帝国不继续向俄罗斯帝国输送武器。

    他们在【伊斯坦布尔条约】上签字了。

    奥斯曼帝国将苏伊士地峡和伊斯肯德伦港通过租借的方式,租借给大明帝国99年。

    与此同时。

    奥斯曼帝国和大明帝国签订了【大明-奥斯曼关税协定】。

    双方各自给对方最惠国待遇——两国的商品都可以以最低关税进入各自的市场。

    不过这个条约很显然是对大明帝国单方面有利的。

    因为大明帝国现在才是世界工厂。

    他们出口的东西太多了。

    而奥斯曼帝国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出口的。

    哦。

    等他们有东西出口的时候——比如说当阿拉伯地区的石油开始变得有价值的时候。

    给进口石油最低关税,反而还对大明有利呢。

    奥斯曼是个封闭且庞大的帝国。

    现在这个国家的市场对大明彻底放开。

    也就是说。

    距离大明帝国的商品以奥斯曼帝国为中转站,大规模进入欧洲的时候也不远了。

    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大明帝国终于在地中海得到了一个港口。

    一旦大明帝国的印度洋舰队进入地中海。

    那大明帝国就有了用武力来影响欧洲国家的能力了!

    不过舰队要进入地中海可不容易。

    伊比利亚半岛和西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那么狭窄,又掌握在西班牙人手里。

    海军要绕过好望角,再向北航行上万里才能抵达。

    如此漫长的远征,再打破直布罗陀海峡的封锁线进入地中海,光是想想就觉得太难了。

    如果能开通苏伊士运河那就方便多了。

    朱皇帝一百年想着,一边冷眼看着这些朝鲜官员们的表演。

    等朝鲜的官员们表演完毕之后。

    朱皇帝才咳嗽一声说道:“诸位,朝鲜之问题,不在军事,而在于政治,在于两班豪门对一国财富权力的垄断。”

    “臣臣等万死。”

    朱皇帝还没把话说完呢。

    一群朝鲜官就急忙开始磕头了。

    朝鲜走到现在这个局面,和两班肯定是脱不了干系的。

    不过这些人也不担心朱皇帝真的拿他们开刀。

    毕竟。

    大明十四皇子要做朝鲜王,还是离不开这些人的。

    朱皇帝却似乎对官员们的磕头没什么兴趣。

    他继续说道:“朝鲜的核心问题在于两班特权和土地兼并,两班不纳粮,不服役,又垄断了朝鲜官职,以至于底层没有任何上升之路,至于土地兼并,全朝鲜七八成的土地都在几个大户手里,这样严重的土地集中,真可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底下的大臣们头顶在地上,不敢言语,但身体却开始发抖了。

    听这一番话的意思.

    天子,是要向两班动刀了啊。

    “大明既为朝鲜之父,那朕自然是对朝鲜百姓负有责任的,既然朝鲜问题根源在此,自不可能视而不见,两班需要取消特权,给朝鲜百姓平分朝鲜的土地!尔等若是赞同,就追随朕的十四子,等朝鲜平定,必有公侯之位,若不赞成,现在回去投靠东学党去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