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艺术家 150 火爆脾气(3/3)

    按照原本的拍摄方式,先呈现出环境的静谧恢弘、再呈现特警队个人的表情,其实镜头衔接背后的用意就在于展现“个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整个肃穆和紧张的气氛也就弥漫开来。

    如果配乐稍稍悲壮一些,那么确实太过煽情,好像提前预示着特警队悲惨的结局。

    但陆潜后来所讲述的镜头路线,利用生活碎片的画面和特警队的画面做对比,则展现的是“这一个角落在恢弘宇宙面前的渺小”,预示着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如果配乐再出其不意的话,整个观感顿时就截然不同起来。

    区别在哪里呢?

    简单来说,前一种,镜头的重点是落脚于阿泰,整个氛围的营造都是为了烘托阿泰一个人的形象。

    后一种,镜头的重点是全局,反而是以寥寥数笔的个人镜头来勾勒出整个全景,烘托出整体的氛围。

    重点的不同,带给观众的观感和视角也都全然不同。

    陈慕的天赋,毋庸置疑,不需要陆潜解释得太详细太深入,他就能够明白导演的意图,并且快速在脑海里构思出整个拍摄线路和画面构图,甚至还能够更进一步地迸发出灵感,马上就跟上陆潜的节奏。

    “难道你的运镜线路就不煽情吗?”

    “最后镜头回到阿泰身上的时候,要不要刚好捕捉到太阳初升的第一缕晨曦,勾勒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悲怆?”

    陆潜眼睛微微一亮,从蓝色时刻到太阳初升的切换,特别是以日出作为战斗的起点,是非常有冲击力的。

    当然,焦点最后回到阿泰身上,确实是有着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但对于商业电影来说,也不是坏事:

    全景氛围已经烘托完毕之后,让观众的视线焦点落在阿泰身上,跟随着他进入故事,也是商业电影的基本拍摄手法,这是没有问题的,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增加代入感。

    至于陈慕所说的问题,陆潜并不担心。

    “是否煽情,还是要看配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