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理学兴衰(2/4)

后有二程师从周敦颐,同样学贯儒释道三家,著书立说。

无论是周敦颐还是二程,他们都是活跃于仁宗神宗时代,这个时期北宋的余晖还未散去,发达的经济和宽松的言论环境构成了理学最初生存的土壤。

有说法认为,这一时期的理学高举义利二分法衡量天下,在这個标准下上骂朝廷堕落下骂太学逐利,并以追求真理和道德作为治学的最终意义。

因此这一时期的理学虽然还没登上主流舞台,但其带起的知识批评潮流在民间大兴,这也算是二程的洛学兴起的基础之一。

也是因此,北宋的政治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分离起于洛阳。

而众所周知的是,天下一乱,实用主义的思潮就必然兴起,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就是最典型的实用主义。

宋朝南渡之后,一方面赵构在与理学士人接触之后迅速交恶,并发誓“朕今不用文华之士”,在朝堂上形成了打压理学的风潮。

另一方面拜赵构朝廷的智障操作所赐,民间不满之声日益高涨,拥有知识批评属性的理学迅速在士人阶层当中风行,因而拥有了在民间的知识舆论权力,并构建出了相当可观的社会公共活动空间。

而理学的关键蜕变就在于朱熹。

朱熹本人一方面通过经典,构建了虽然简陋但是在当时已经算得上相当完善的理学道统。

其次朱熹依靠这个理学思想道统划定明确出了学术边界和重心方向,由此推进的理学本身的世俗化。

而最终理学的激烈碰撞就是在鹅湖之会。

1175年,已经颇负理学盛名的朱熹在鹅湖寺与心学大拿陆九渊相会,双方激辩数日,虽然并未达成在理学上“会归于一”的目的,但双方矛盾已经大大缓解。

六年后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书院讲学,双方冰释前嫌,陆九渊留下了自己的讲学稿,朱熹为其题了跋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