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蛟入海(下)(2/3)

苏旭春回头抱歉道:“门中弟子不知轻重,一有表现的机会就停不下来,耽搁诸位了。”

“这有甚么!咱们也往前走着就是。”旁边站着一雄壮男子,他负剑在背,雪中只一件单衣,膀子都露在外面,正是府衙派来的宗师季长存,“俞大人,您觉得呢?”

老人摇摇头一笑:“我是大伙儿的累赘,什么也不懂,季大人和苏执事决定就是。”

说到底一些道路之事,实在算不得什么,若非三位领头之人都互相客气,这里连半刻钟也停不了,车队就此继续向前,隋再华下意识往西边看了一眼,没再返回,就如此跟在前面。

车队就此入谷。

“大天澜”确实是无愧此名的奇景。

穷极其高的峡谷,仿佛能触到天际,两座崖壁之间不过二三十匹马的间距,若落雪一拦,确实什么都过不去了。

抬头看去,一线长天挂在上面,若在晴空万里之时,正如一线碧涛。

可惜这时风雪凌乱,看得清的东西实在有限,车队粼粼而行,约在二里之后,终于见到了下一处标记。

仍是一个崆峒的山符,刻在拂去积雪的岩石上,代表前路畅通,所行无误。

但隋再华在这里稍微顿了一下。久任案牍,又与瞿烛同衙,笔墨上难免有些造诣——这个符号的细微勾笔之处明显与先前一路的不同。

不过探路的确实是两人,隋再华也没过于在意,收回目光继续向前而去。

只剩下风雪一点点将其掩盖下去。

在这个二十年前的冬日,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小异常出现在这支车队中,只是在这样扰乱的风雪里,太多的混乱本身也构成了一种安全感,每个人的感官都迟钝了,细末的东西只从眼前一掠而过,没有人在意。

直到一个不得不正视的异常出现在面前。

此时天色已再度趋于昏黑,派出去寻找两位引路弟子的崆峒门人,一直没有回来。

季长存先嗅到了这股危险的气息,在这里严肃地勒停了队伍。

两位引路弟子的活泼是这趟闲差中的小插曲,但四个弟子的消失就立刻触及了他关于危险的阈值。

男人严肃横剑,谨慎地观察着四周。

“怎么了?”俞朝采探头问道。

“有些异常,大人勿忧——尽量不要露面。”季长存沉声道,“但请备好官玺,万一有变,请滴血在上。”

“.好。”

“冉茗!”季长存叫来自己的亲信,是位精干的剑者,“你往前去探,五息一呼哨,三里折返。”

“是!”

“苏执事,叫贵门弟子做好警惕。”

“.好。”苏旭春点头,还是有些歉意道,“大人不必太担忧,本门这几人对时间路程确实不敏感”

这位执事确实是觉得自家弟子头昏误事,羞愧多过警惕,毕竟于赴任队伍而言这里是幽茫深山,于他却总觉尚在家门口外。

季长存点点头没有多言,仍抬头望着天空,忽然凝目在了盘旋的一枚黑点之上。

也就是在这时,那位冉茗从前面雪地上掠起,在旁崖凸出的石块上一踏,身形转折间快了一倍,往前方风雪中消失而去。

一直沉默不言的隋再华在这一幕前忽然凝目,弃马一掠到了这枚石块上。

于雪上提气之人而言,这样一处实地确实是极好的发力处,即便出于下意识,经行之人也会借力一次。他低下头去,上面果然有故旧的脚印。

然而隋再华的面色却绷住了。

除了冉茗与他的外,只有一副浅迹还勉强可辨——两双脚印,是朝着他们来的方向。

今晨两位弟子探完长谷之后,往谷口而回的脚印。

他们回到谷口打下了符号.却没有再入谷。

而更令他心肺收紧的是隋再华骤然转身而回,落回队伍之中:“崆峒弟子何在?谁知道姓葛的引路弟子穿的是什么靴子?”

队伍中静了一下,片刻后有人道:“大人,他平日一直穿家里寄来的鞋子,但今日说迎送贵客.就借了一双敝门的正靴来穿。”

昨夜在树梢所见的脚印一下撞上隋再华的脑弦,他猛地揪住季长存说明缘由。

“我往后去探,我怀疑他们两人是走的另一条路。”

“太危险。”苏旭春面色微白,“留在一起吧,我这就往崆峒发信。”

“我们总得知道发生了什么。”隋再华道。

季长存凝着眉点了点头,长剑已然出鞘。

隋再华往后一掠而去。

三息已不见车马,风迷雪乱之中,隋再华整个人已经绷起。雪下、风中、崖上、石后.每一处可能藏人的地方他都全心警惕,但始终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仿佛一切只是他们的疑神疑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