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与袁督师划清界线(2/3)

金州卫城。

毛文龙刚刚看完最新的情报,皱紧了眉头,想给朝廷上奏疏,但又犹豫了,命人叫郭大靖过来。

郭大靖就在城外训练士兵,和毛文龙在一起,也怕他被袁崇焕欺骗,冲动之下去议饷,或者是阅兵。

现在已是七月中下旬,如果不出意外,顶多再有两个月,秋高马肥之际,便是建虏绕道入关之时。

郭大靖很快来到毛文龙面前,施礼拜见后,接过了毛文龙递过来的情报。

很快看过,郭大靖眨巴着眼睛,开口说道:“大帅,建虏果然要发动了,我军也基本上准备完毕。”

毛文龙把奏疏草稿又推到郭大靖面前,说道:“本帅欲上奏朝廷,请他们加强警备,可还心存犹豫。”

郭大靖接过细看,但见草稿上写道:“恐沿边一带地方,四王子已差大头目固山前往乌龙江外,从不朝贡敌火儿动处,及受天朝恩义哈喇汗并聪儿侵处,俱已许借人马与他,只等固山回,就要上马西犯。”

“又远哨禀报:敌临边境,外扬兵马,已有谋犯情形。职看得敌狂狡,蓄谋叵测,发兵窥我车师,实欲长驱西寇,而山、宁等处,尤宜昼夜严防,蓟、密沿边,须用时刻提备,除一面添兵远哨,相机截杀,为此理合塘报。”

如果不是袁崇焕谋害毛文龙的时间往后拖延了,这在历史上就是毛文龙第十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提醒朝廷,提醒崇祯皇帝,建虏将绕道入关的警讯。

可惜,警讯没有被朝廷重视,毛文龙便被袁崇焕谋害,令人嗟叹。

郭大靖看过草稿,心中叹惜,思索了一下,说道:“大帅,末将记得三四月份,您已经向朝廷上奏,提醒过建虏可能西犯之忧了。”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确实。但此次情报已明,建虏入关的可能性极大。只是考虑到勤王行动,本帅有些犹豫。”

郭大靖沉吟着说道:“大帅,既是如此,末将以为不必再向朝廷上奏,而是弹劾袁崇焕市米资敌,哈喇沁等蒙古诸部与建虏勾结,可能导敌入关。”

毛文龙目光一闪,手捋着胡须,陷入了沉思。

既然建虏绕道入关的可能性已经很大,哈喇沁等蒙古诸部也一定会成为帮凶,那弹劾袁崇焕就不是凭空捏造。

这不仅是要与袁崇焕决裂、彻底划清界线,还显出毛文龙的洞察和睿智。等到建虏绕道入关,正好压了愚蠢昏馈的袁督师一头。

朝堂上对袁崇焕高台堡市粮也是颇多异议,崇祯更是两次三番告诫,要袁崇焕严加提防。

袁崇焕却不以为然,屡次狡辩。直到崇祯严厉申斥,才勉强地停止了笼络蒙古诸部的愚蠢计划。

连崇祯都意识到蒙古诸部与后金的勾结,袁崇焕却相信“今诸夷指天说誓,必不忘中国”。甚至认为“市买一二布帛于东”,也是无关大局的。

对于蒙古诸部落在明金交锋中的态度,熊廷弼看得通透:“我若兵马壮实,虏自为用,不然虏反借我以用我,此‘人衰鬼弄人’之说也。”

他还说道:“攒刀说誓,此滥套语。辽中何虏不攒刀?何日不犯誓?禽兽无耻,不足恃也。”

而站在强者的一边,才是正常的思维和选择。

在关外,建虏已是最强的势力,蒙古诸部不归附,就只能被灭掉,或是象虎墩兔那样逃得远远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是笼络示好蒙古诸部,就越显出明军惧怕建虏、难以对抗的底细,越是让蒙古诸部生出轻视之心。

而且,辽西十数万明军,全仗着内地运粮,海运完了再陆运,耗费极大,朝廷难堪重负,是咬牙在支撑。

即便如此,因粮饷不足而致兵变的事情时常发生,很多士兵都吃不上饱饭。

宁远闹饷,逼得巡抚毕自肃自缢;己巳之变,外地勤王之军缺饷少粮,士兵抢掠民间,官将定罪论死,军队随即溃散。

袁崇焕却把这些朝廷千辛万苦筹集到的粮食物资,用来资助已经与后金勾结的蒙古诸部,还对东江镇断粮饷搞海禁,可见其智昏,其心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