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大悟自在经》(2/2)

“需妙悟,察真性,控自心,明体感。

“腹饥渴,觅食饮,躯感危,避祸端。

“心为念,体为实,心驱实,体定念。

“非寡欢,非违性,非灭欲,度存参。

“体之欲,应适得,身之想,莫盈满。

“昔盘古,化万物,灵生灭,皆此间。

“天为体,地为躯,自在境,妙无言。

“是故,心为体之念。

“非体之所需,皆欲之所得。

“心体合一,方悟自在,此为自在实体之理。”

众问:“凡人所需不过丰衣足食,勤于手脚皆可得,炼气士所求为法财侣地,奔波操劳难所得,凡人可比炼气士自在?”

智者叹曰:“蜉蝣朝生而暮死,可知它不自在?苍龙长生却族灭,可觉得它自在?二者如何横对?自在非强弱之得,逍遥非自身之感。”

观海之众皆有所悟。

大悟智者欲归无上妙境,观海之众泣而不舍。

故赠其言:

“自在者,非执、非化、非求、非想,一目可明天地,一目可知红尘。

“人临山前自不凡,若得自在何须仙?

“常有自欺者,以空幻假灭之意,言世间一切皆虚无,唯有本真存心间,见强凌弱而不理,屠刀落顶而自得,实荒谬之举、自满自臆,其身困于方寸心间,非自在。

“欲求自在,先知方圆。欲得自在,需明是非。

“得自在者居庙堂,为官本分、造福一方。得自在者隐江湖,体察天地、遵心而行。

“鱼游浅溪,龙翔天穹,蛙嬉田间,皆遵自然而明自心。

“红尘困苦,心念化执,不起掌外之欲,不落体需之念,修心性,悟自然。”

众拜谢而归。

时有群悟之事。

…………

(ps:随手整活,看之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