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这谁接受得了?(2/5)

“告警:2008/8/2119:33,“水产区1号摄像头”人员聚集超过10人。”

“告警:2008/8/2119:33,‘日化用品’有人员长时间滞留。”

“告警:2008/8/2119:34,‘生鲜蔬菜区’有人行为异常。”

“……”

短短几分钟便跳出了上百条信息,这就是用超市监控摄像头作为测试对象的优势之所在。

论人流量,除非某些大型活动现场,否则几乎很少有能与超市相比的。

而晚上7点到8点,差不多又是超市最为忙碌的时段,很多上班族只有这个时间段才有机会到超市来逛逛。

同时超市有顾客、有员工,人员流动和人员长时间驻留现象都广泛存在。

杨禹看着这一结果,面色如常地吩咐道:“逐一检查预警信息,与录像画面对比,确定预警信息的正确性,并将结果反馈给‘道’。”

没有人质疑杨禹的决定,虽然在座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这种反馈有什么意义,但他们还是照着做了。

唯有林中尧惊奇地看了一眼杨禹。

正常情况下,一个软件运行结果出现偏差,程序员就应该对其软件代码或参数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现在杨禹却要求将结果反馈给系统内置的图像智能分析模块“道”,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道”很可能是具备深度学习能力。

它或许在一开始远不如人为设定判定条件的程序来得准确,但随着通过海量数据的学习、反馈,它的准确率将与人的判断力无异,甚至超过人的判断力。

果然,在随后对日志数据的检查过程中,他们发现系统给出的很大部分告警都是错误的。

就拿人员聚集来说,它可能将动作幅度过大的一个人判定为两个人,而将搂在一起行走的两个人判定为一个人。

整体预警准确率还不到30%,这玩意儿要是拿到市场上进行商业化运作,会被用户骂到怀疑人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