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改变和迁都真的很烦人(1/3)

迁都之事因凌王太过强势,已然是铁板钉钉,毫无迂回的余地。

任你百官如何劝说,长安士族勋贵如何明着反对,暗中威胁;或是钦天监以龙脉之说,长安为龙脉所在,迁都不利国祚等等,凌王都不屑一顾。

凌墨萧的态度就摆在那里,要么支持他迁都幽州,要么你们就留在长安,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当然,暗中搞事的人也不少,有人想扶持前废帝之子上位,凌墨萧直接一网打尽,将这些人以造反罪处决。

也有人想暗杀凌王,同样死得很惨。

凌王在长安的态度很明确,以柔待百姓,对待士兵同样宽容。

哪怕是之前对战的皇城军,战后他确实没有追究。

对于前来驰援的谢大将军,他甚至敬重地送其离开,直说若凉州打蕃人有困难,上报朝廷,他会派兵支援。

完全没有要夺谢大将军兵权的打算。

对百官他是恩威并施,那些老御史,死谏不可迁都的,他没像吴王那样强势地逼着老御史撞柱,而是真诚说出自己的计划,希望对方能支持自己。

唯有对长安的老牌士族和勋贵,他是丝毫不手软,凡是敢阻碍迁都大业的,都严惩不贷。

他还未回长安,先将整个工部送了过去,得先去建皇宫。

百官一听,幽州连皇宫都没建,这都怎么迁?最起码要迁个三、五年,哪能说迁就迁的?

凌王直接说,开国时长安是一片废墟,不照样建立大夏王朝!

现在的幽州比当时的长安可强太多,并且,他还要去打高丽,哪有时间跟你们耗个三、五年?

同时传旨天下,后年的春闱是在幽州考,天下考生可以提前去幽州备考。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幽州城,除了没建好皇宫,别的跟长安比并不差多少!特别是扩建外城之后。

以前百官就知道凌王强势,若不强势也不可能成为战神,也不可能那么快的速度灭了北疆,但他们没想到,他能独断专行到这个地步!

迁都这么大的事,都能一意孤行。

偏偏人家还有这个实力,军权在手,国库丰盈,粮食不缺,又得民心。

甚至幽州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政治班子,长安的官员不想去,很快就有幽州的官员顶上。

百官能怎么办?只能苦着脸同意啊!

不光要同意,还得帮新帝想法子让迁都更顺。

凌王的态度很明确,他不怕士族和勋贵造反,所以用不着将这些人绑着一起去幽州。

你们不想去就留在长安,但你们敢造反,那就只有杀头一条路,在他这里,丝毫不会对士族和勋贵仁慈。

迁都大业很快拟定,凌墨萧将细琐任务分派给百官,留下甲四带兵镇守,他自己则想快速赶回幽州城。

而早已接到消息的沈冬素,已经先一步让人开始修建皇宫,其实她早有准备,自从打定主意不回长安,她就料到有这么一天。

建皇城的材料早就备妥,有墨门子弟来建造,工部配合,明年凌墨萧登基大典要用的宫殿,绝对能建好。

像祭祀用的天坛,阅兵的广场和大道,官府的机构等等,现在幽州城就有,并且她就是按最高标准来建的,根本不需要重修。

至于皇家最看重的皇陵,凌墨萧肯定是不会迁陵的,长安留一些宗室守陵就行了。

至于新的皇陵,呃,她和凌墨萧还能活很多年,慢慢修就是了。

后宫更是可以慢慢修,反正她可以带孩子继续住凌王府,凌墨萧又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需要安置,更不需要各种皇家园林,单纯象征皇权的皇宫,建造要省事多了。

消息传开的时候,最兴奋的光属幽州百姓,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几年前还处于阶级最底层,连活下去都是奢侈的幽州流民,几年后会成为皇城子民!

那些还在流民区,没有人藉的百姓,现在是农藉、工藉啥都不挑了,赶紧入藉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可不想等别人都成了皇城子民,自己还是流民。

就连那几个之前被太后送来给凌墨萧当侧妃的长安姑娘,也鼓起勇气找到陈落雪,想正式入藉,即便做不了女官,也想要一份正式工作。

她们怕的是,等家族的人迁到幽州后,她们会再次沦为家族的棋子,现在则是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最好时机。

幸好这年头的百姓相对淳朴,没有京城房产的考虑,否则定会趁机抬高周边房价,那就是另一个乱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