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惊喜不断(2/3)

“回殿下,赵将军带走了三分之一军马,眼下还剩四千余人。”

李恪松了口气,四千多人虽然不多,但只要计划得当也不是不能用,好歹还有这些人马可以听从自己调遣,不至于耽误大事。

可没想到,他还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杜鹏举马上补充道“殿下,在这四千余人中大多是老弱病残,而且手中分配到足够军械武器的人数,不足一千人”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杜鹏举料到李恪会是这样的反应,于是耐心解释起来,“殿下,安州这个地方自皇上继位以来便鲜有战事,加上近年来边镇抽调了不少精干部众前往戍边,因此留守的人马便越来越少。”

“这再加上赵将军带走了军中大多身强体健的士兵,留下来的也就剩那些体弱多病,或是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

李恪不得不承认自己低估了李承乾的无耻程度。

这是给他留了一个几乎**裸的空架子,要靠那一千人去剿匪,简直是天方夜谭。

“罢了,你不如告诉我现在还有谁能带兵,明天直接带来见我。”

“有一位曹校尉忠勇可嘉,下官明天就把他带来。”

等杜鹏举走后,李恪猛灌了几口茶水,这才刚到安州城不足两个时辰,就有一大堆烂摊子等着他去收拾。

换了谁这心情都要直接崩溃。

霍去病见李恪愁眉不展,上前拍着胸口说道“殿下不用担心,我带自己本部人马照样能杀得那些水匪片甲不留。”

“子胥,我知道你神勇无敌,不过剿匪跟行军打仗还是有所不同,那都是些东躲西藏,偷摸下手的贼头,如果没有绝对数量上的优势,几乎没有办法施展囚笼战术,逐步缩小包围圈将他们一网打尽。”

这时,外边有人来报说,有一名满脸虬髯的壮汉带着一位青衣美女找来了。"不消多时,安州刺史杜鹏举赶来见吴王。

李恪一看这个人比较年轻,心说大概又是哪个朝中权贵的亲戚,否则年纪轻轻坐到刺史高位可太少见了。

为了能更顺畅的主持工作,李恪必须确保自己身边可用之人都是信得过的,首先第一个要试探的就是这位刺史大人。

“吴王殿下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杜鹏举长得瘦瘦高高,一幅书生模样,看起来是个温文有礼的谦谦君子。

但李恪对他的初印象并不好,且不说身上这股子书卷气是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光是杜大人这架势,就让人感觉他应付不了官场上那尔虞我诈的争斗。?.?????.??

简单来说这人太文弱了,李恪希望安州刺史应该是个精明干练,有胆有识的人。

往往这样的人能力能外,八面玲珑,才能治理好一方水土。

“杜大人不必拘谨,这次我是临时赶来安州平息水匪之事,你不知情也是正常的。”

“咱们客套话就先不讲了,你先跟我说说目前安州境内的水匪情况,我们有何对策能将他们铲除干净?”

杜鹏举点点头,他先是命人找来一幅安州境内的疆域图,只见摊开这幅地图后,上面密密麻麻用笔墨圈出了不下上百个位置。

李恪一问才知道,这些被标注的地点,就是曾出现过水匪藏匿的老巢。

一旁的李元芳见状,登时惊呼道“这么多地方都是水匪老巢,这得剿到什么时候才算是个头?”

杜鹏举说“安州地界水陆交通,错综复杂,尤其是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其中又遍布着形形色色的小岛,很多岛上人迹罕至,却成为了那些水匪最钟爱的藏身之处。”

“本地官府屡次组织军民联手围剿,却往往无法从根上彻底消灭他们,正是因为这些水匪分布很广,又往往狡兔三窟,拿他们没有什么好的对策。”

李恪听了杜鹏举的分析,就知道这个人对剿匪这件事是用了心的,分析的也非常正确,能说到问题的症结之处。

于是,他对杜鹏举的态度有所改观。

“这样吧,杜大人,你把水匪们经常出没的地点给我指一下。”

杜鹏举对安州疆域图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港口、关隘都十分熟悉,很快就指出了大概十几处水匪频繁袭击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