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行星级文明第一代机甲制造技术(3/3)

但是,根据林宇的计算,就算自己每天开启超脑24小时不间断的敲核心代码,他也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人工智能的核心代码程序。

可想而知,这是一件多么浩大的工程。

而这对于人工智能的真正出现,还只完成了将近一半的进度。

另一半更难的进度则是需要一套全新的仿神经元芯片工业体系。

这种仿神经元芯片因为用的是全新的结构、全新的仿生材料,所以它并不需要用到光刻机。

但是,它的生产难度也不是一般的高,主要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仿生材料的制备,它使用的是类似于热火锂HM的纳米颗粒。

这种材料,林宇目前只在国外的最新科研期刊上看到过,但现在还处于实验室制备阶段,根本没有研究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技术。

基本上就和双层石墨烯和石墨烯海绵一样,都处于尝试制备阶段。

其二就是材料的结构固化,仿神经元芯片需要构建一个类似于人脑一样的仿生物细胞结构。

而且,这还不算完,最难的是神经元细胞的结构,需要用到一种微米量级的电针技术。

这种微米量级的电针可以改变神经元细胞外面的突触,使其形成芯片所需要的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电针技术,林宇在系统奖励的纳米全息投影技术中了解过,

而且那里面的电针是纳米级别,比微米还要小。

因为微米是10^-6米,纳米则是10^-9米,所以,到时候林宇只需要花一些时间将电针的大小转换过来就行。

这一点,林宇打算将电针技术交给自己名下的环宇和天镜公司,让它们两家公司一起研发。

因为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几个研究团队,同时研究同一个的项目,互相独立的同时又互相竞争。

虽然这会造成科研力量和科研资金在某种形式上的浪费。

但科研就是这样,不同的思想互相碰撞,无数次实验去堆积。

再说了,环宇科技那边还有国家兜底,所以花的钱再多也不怕。

所以,对于人工智能和仿神经元芯片这一方面,林宇暂时估计是在三个月到六个月,完成全部的工作。

而在这期间,他还可以发展其他方面那些杂七杂八的小技术和系统。

因此,在林宇的计划中,基本上两年左右,他就可以建造出第一台机甲。

甚至,以华夏那著称于世的基建狂魔称号,说不定到时候都可以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

一想到那科幻十足的酷炫机甲在华夏的领空凌空而立的场景,饶是以林宇平淡的心情都有些莫名的激动和热血起来。

打定主意后,林宇便是飞快的忙碌起来,他先开启超脑,花了一个小时,很顺利的将纳米量级的电针技术转换成微米级别。

紧接着,在关闭超脑后,他将这个电针技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电脑上,然后发送给天镜公司的周杨,以及环宇科技公司的李柯,让他们尽快弄出成品。

至于整个仿神经元芯片的理论基础知识、设计图纸、热火锂HM的纳米颗粒仿生材料等全套技术,林宇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给赵域打个电话,和他透露一下相关的信息。

毕竟,这种全新的仿神经元芯片技术,对于现在的硅基芯片而言,几乎可以说是降维打击,它值得全世界所有国家为之疯狂。

因此,不论是在安全保密方面,还是在处理后续的事情方面,作为华夏特情局局长的赵域,自然是能很好的办妥,并且及时上报给高层,让国家提前做好材料和设备上的准备。

当然,关于整个仿神经元芯片的全套技术,林宇现在是还没有开始写的,因为内容有些多,需要花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全部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