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决策者(2/2)

李廷轩看了他一眼,认出他是元首卫队的成员。

“会议结束后,请你稍等一会。”

“元首找我有事?”

警卫员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李廷轩也没再多问,回到会议室。

张宏量的情势分析确实没有多少营养,与上次的报告相差不大。不能怪他,主要是他对眼前的局势,以及“落曰计划”都不够了解。

据李廷轩所知,张宏量是个很有才干的情报官员,不然不会被委以重任。

与李廷轩不同的是,张宏量更加谨慎,属于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情报人员,在关键问题上缺乏主动姓。

这不一定是坏处,特别是在这个时期。

张宏量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他的任务是收拾好这个烂摊子,而不是驾驶一辆破车横冲直撞。

可想而知,理顺mss之后,张宏量就会离开现在的岗位。

与上次一样,张宏量的报告最简短,只持续了不到十五分钟。

接下来,又是一成不变的讨论。

因为领导层的意见不统一,在很多问题上都存在分歧,所以到最后,主持会议的元首没有发起投票表决,而是决定明天继续。

继续下去会有结果吗?

李廷轩不抱太大的希望,即便现在表决,也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面对未知的未来,存在分歧并不奇怪,毕竟每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也就不一样。

只是李廷轩觉得,在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问题。

可惜的是,这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

散会的时候,李廷轩留在了最后面,随后跟随警卫员去了书房,见到了两年前才上任的国家元首邢远昭。

在李廷轩的印象中,邢远昭属于少有的实干型国家领导人。

进入最高决策机构之前,邢远昭在地方工作了三十多年,都是在落后偏远地区,有着丰富的行政经验,也非常了解国情。成为国家元首之前,邢远昭非常低调,出镜几率远远低于其他领导人。直到两年前,正式出任国家元首,他才站到舞台中央,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

两年多来,邢远昭一直把重点放在国内,集中力量解决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内问题。

只是没人怀疑他的外交能力。

上任后,邢远昭一改过去传统,首先访问了邻国巴基斯坦,在伊斯兰堡与巴基斯坦总统签署了一项为期二十年、总金额高达五百亿美元的军事项目。

按照这份协议,未来二十年内,巴基斯坦将获得成套的陆海空装备,包括最新式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远程火箭炮、地面防空系统、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先进战斗机与大型预警机在内的众多武器装备,并且获得这些武器装备的自主维护能力,参与部分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开发工作。

为此,巴基斯坦只需支付二百七十五亿美元,另外二百三十五亿美元均为无偿援助。

在随后访问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的时候,邢远昭又为军火企业拉到了数百亿美元的长远订单。

在商人眼里,邢远昭在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大陆军火企业打开海外市场。

只是在政客眼里,邢远昭卖的不是武器,而是影响力,收获的也不是金钱,而是更加稳固的周边环境。

正是这轮访问,奠定了邢远昭在国际世界中的影响力。

当年,他被美国的《时代》杂志评为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超过了美国总统、以及风头正劲的俄罗斯新任总统。

这轮访问,也表明了邢远昭执政期间的基本对外政策。

非常简单: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维护周边地区的秩序。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邢远昭这么做能给国家带来好处。

出售军火只是小事,关键是因此成为出头鸟所带来的麻烦。不管怎么说,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过去,甚至会持续到二零年代,国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仅仅是曰益激化的国内矛盾就能让任何一界政斧焦头烂额。

别说外界,就连最高决策机构的部分领导人都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国内。

发展经济,缓解内部矛盾,才是政斧的主要工作。

邢远昭没有这么做吗?

至少在李廷轩看来,邢远昭不但在致力解决经济上的麻烦,在缓解国内矛盾上,也做了很多努力。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任何国内问题都不可能撇开国际因素。

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头来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在李廷轩眼里,邢远昭做得并不差,属于比较出色的领导人。

当然,李廷轩无权评价邢远昭的能力,他也不会评价。

如同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一样,他只是这台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只需要做好份内工作,成为有用的人,其他的都不需要考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