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只要他学不死那就往死里学!(2/2)

刚才常青云什么也不带,就这样子出去了,他后边越想越是后悔,觉得他刚才应该大胆一点,把常青云叫回来,让他提一盏灯笼去的,有了灯笼至少能够照路,至少能够有点安全感。

常青云走后,唐宋忐忑不安地坐在那里,再也看不进书,时不时地就看向院子的门口,期待着常青云回来。

然而过了很久常青云都没回来,他心里边越想越是担心,索性自己提了灯笼想要出去找找常青云的,没想到这才刚走到门口的地方就遇上了。

唐宋嘴笨,也不知道说什么。

常青云都这样子说了,他只能点头,然后提着灯笼出去,随意晃悠了一圈之后又走了回来,重新坐到了书桌面前。

担心的话一句没说。

唐宋是考了举人,为什么会被分到丙班呢?

甲乙丙。

丙班算是比较靠后的基础比较差班级。

唐宋已经二十几岁了考了好几次才终于在三年前考中了最后一名,成了举人的。

要不是因为他家里有钱,他父亲是皇商认识有一些人脉,他还进不来府学里边来呢。

唐宋从小时候启蒙开始,他父亲就花了重金各种请名师来给他教导。

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下,他头悬梁锥刺骨,这么多年也才堪堪地考了一个乡试最后一名,成为举人。

他感觉自己能够有今天完全是因为自己十分的刻苦,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过懈怠,也从来不受外界的一切干扰。

考上举人他感觉是自己的多年刻苦学习得到了回报。

但是进了府学之后,唐宋就感觉自己好像又跟不上这些人了,周围的同学们高谈阔论的那些学习方法他好像从来都没有用过。

自己偷偷试了也发现并不适合自己。

夫子讲课的时候,他得认认真真地记下笔记,看一遍,看两遍,看三遍,四遍,甚至十遍有时候都没能搞懂,但是他的那些同窗们一点就通。

他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很差劲的人。

再加上他平时又不怎么会说话,沉默寡言的,久而久之他就变成了一个很边缘,很默默无闻的人。

唐宋能够心态一直不崩,能够一直坚持在这默默地努力学习是因为唐宋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任务。

别看他家是皇商,看起来表面光鲜亮丽的,但内心里面的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他甚至一出生就记在旁支家名下,就为了能够考科举。

商户是没有资格考科举的。

无数个夜晚他父亲喝醉了之后会到他的床边喃喃自语,让他一定要考上,一定要做官,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跨越阶层,一定要护住他们唐家。

所以只要他还没死,他就得往死里学!

而他学习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书,把这些书读烂。

唐宋觉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一日一日地这样积累着,总有一天能够考中进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