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大型化(2/3)

〖中〗国海军一直把“北京”级归为“防空战舰”而按照通俗理解“战舰”在狭义上仅指战列舰等主力舰因此“北京”级属于主力舰范畴,比巡洋舰高了一级,而“南京”级在命名的时候被定为“防空巡洋舰”明显属于巡洋舰的一种,而不在主力舰的范畴之中也就比“北京”级低了一个级别。

当时,巡洋舰是一种相对廉价的战舰。

这也恰如其分的表明了“南京”级的核心,即这是一种廉价的防空战舰。

只是,廉价不等于低能。

“南京”级的标准排水量为一万四千吨,满载排水量为一万六千八百吨,舰长为一百六十四米、宽二十一米,最高航速三十三节最大续航距离六千海里:配备三座三联装二百毫米主炮炮塔、八座双联装一百零五毫米副炮炮搭、十二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六座双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与二十四门二十毫米机关炮。

在防空火力上“南京”级在有限的吨位内,达到了战列舰级的水准。

难能可贵的是“南京”级还拥有重巡洋舰级的主炮。

最初的时候冯承乾并不要求“南京”级配备二百毫米舰炮。原因也很有意思,在“南京”级之前〖中〗国海军没有战舰配备这种舰炮,而且〖中〗国的兵工厂也没有能力生产这种舰炮与配套的炮弹。如果为“南京”级配备这种舰炮,就得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至少得购买生产专利,而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冯承乾压根就没有想过建造配备这种火炮的重巡洋舰。

冯承乾瞧不起重巡洋舰,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知道,重巡洋舰是“华盛顿条约”下的“怪胎”很像是缩小版的战列巡洋舰,即过于重视火力,忽视了防护。结果就是,重巡洋舰在拥有火力优势之后,在与配备了六英寸舰炮的轻巡洋舰对阵时,实际上没有半点优势可言。原因很简单,重巡洋舰的装甲防护在任何距离上都挡不住六英寸穿甲弹。更重要的是,巡洋舰的交战距离往往在一万米以内,很少像主力舰那样达到两万米,而在这种距离的战斗中,主炮的射速比炮弹的威力更重要,而八英寸舰炮的射速明显不如六英寸舰炮。

虽然没有实战证明,但是冯承乾非常清楚,重巡洋舰根本没有多少实战价值。

事实上,除了〖日〗本与美国,没有哪个国家重视重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只是象征性的建造了几艘,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根本就没有建造重巡洋舰。有趣的是,美国海军建造重巡洋舰的初衷是为了对抗〖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

问题是,为排水量在一万五千吨左右的“南京”级配备一百五十毫米舰炮,显然是大舰装小炮,无法充分利用“南京”级的吨位,也就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此外,〖中〗国海军拥有的轻巡洋舰,除了当时正在建造的,都拥有二十年以上的舰龄了,根本无法对抗〖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

正是如此,冯承乾才采纳了工程师的建议,为“南京”级配备了二百毫米主炮。

这个被迫做出的决定,在大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舰炮不仅仅用于海战与防空,还是对地打击的利器。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只有六艘主力舰,而配备了二百八十毫米主炮的“北京”级只有两艘,除了“南京”级这些配备了二百毫米主炮的防空巡洋舰,剩下的全是主炮口径为一百五十毫米的轻巡洋舰,而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时候,一百五十毫米舰炮的威力明显不足,如果没有“南京”这样的防空巡洋舰,〖中〗国海军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麻烦,甚至得为此抽调主力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