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栋梁之才(1/3)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十月二日,冯承乾回到青岛。

耽搁了两天,与这期间的一件事情有很大的关系,即红俄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在十月一日投降。

经过一个多月的廖战,德军在付出了伤亡不到十万人的代价,围歼了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六十万俄军。更重要的是,在这场以坦克为主的机械化战争中,德军彻底打垮了俄军的斗志与信心。

要知道,当时俄军在兵力、装甲力量、火炮数量与航空兵力上都占有优势。

古德里安率领装甲部队向明斯克突击的时候,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甚至拒绝了向东突围的建议,认为德军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包围他,更不可能消灭他,而他只要在阵地上坚持下来就能反败为胜。

结果就是,六十万俄军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只有不到五千名俄军突破了德军的包围圈,而且大多数都是临阵脱逃的逃兵与被打散了的步兵。

德军取得的重大胜利,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

在捷报传来的当天,德意志第二帝国驻华大使就会见了〖中〗国外长,再次提出〖中〗国应该及时向红俄宣战。帝国大使还明确提到,〖中〗国海军已经击败了〖日〗本海军,〖日〗本战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中〗国应该兑现当初许下的承诺。有趣的是,周仁康的回答也很简单,〖日〗本还没有战败,而〖中〗国肯定会在〖日〗本战败之后兑现承诺。接下来,发生了更有趣的事情,即帝国大使答应了周仁康提出的一个请求,即派遣一支远洋潜艇部队来到〖中〗国,协助〖中〗国对〖日〗本进行战略封锁。

必须承认,周仁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外交家。

仅用一张嘴,他就为〖中〗国海军争取到了十二艘远洋潜艇,而且〖中〗国海军当时最缺的就是远洋潜艇。

此外,对日战略封锁最需要的也是远洋潜艇。

当时,连冯承乾都没想到,周仁康能在谈判中为〖中〗国海军争取到十二艘潜艇。后来,〖中〗国海军为了纪念这为伟大的外交家,把一艘攻击核潜艇以他的名字命令,并且在海军博物馆为他塑造了一座铜像。

搞定这件事橡之后,冯承乾才离开北京,前往青岛。

当时,冯承乾依然想“御驾亲征”但是到达海军司令部之后,他改变了想法,决定让鲁志刚与李向龙去指挥作战。

只是,冯承乾对舰队指挥层做了调整,或者说对指挥权限做了改变。

按照冯承乾的安排,鲁志刚依然为西太平洋舰队司令,负责舰队作战,李向龙则提升为舰队航空司令官,全权负责航空作战。最重要的是,在航空作战阶段,李向龙的指挥权高于鲁志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