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李兰德(1/2)

1980年以前,全国生产风雨衣的厂家只有上海永新雨衣染织厂这一家,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老厂,生产的是“大地”牌风雨衣。

1980年京城服装三厂“长城”风雨衣横空出世后,“大地”与“长城”这两个品牌的市场竞争就拉开了帷幕。

这场竞争,跟过去上海“银河”与京城“冰山”的确良之争一样有名。

今年下半年的展销,“长城”想追赶“大地”的脚步,打广告无疑是重要举措。

“王厂长,我也知道我们《车水马龙》剧组临时超支,给厂里带来了经济压力,所以一直在想办法,为厂子分忧。”江弦一脸的大义凛然。

王好为隐约觉得不大对劲,她才不信江弦这小子能有这么好心?

“就看这次效果如何,要是真能实现创收,记你个头功。”王洋畅快的笑了几声。

江弦所说的这件事,王洋已经快速在脑海中推演几遍,觉得是完全可行的,尤其是长城风雨衣这一单,大概率能和服装三厂那边谈下来,这就算开了个好头,如果效益不错,其他厂商说不定也会联系上来。

“王厂长,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江弦笑了笑,露出獠牙。

王好为翻了个白眼。

王洋和江怀延同时看向他,“你说。”

“我想拍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

这对于北影厂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叫《流浪京城》,是1988年吴文光拍摄的,这人之于纪录片如同崔健之于摇滚,拍之前叫不务正业,拍完了叫“独立制片人”。

至于江弦想干的事儿,和后来的马原想干的差不多,拍一个《中国文学》的纪录片。

马原实际上也拍成了,不过没电视台要,因为拍的时间太长,电视台图像质量升级,要转数字信号,他没钱转,干脆就搁着了,从未问世。

江弦觉得如果能拍下来留下去,这事还挺有意义。

后世的人可能看不见活生生的鲁迅,但还能看得见活生生的茅盾,活生生的巴金,活生生的沈从文,活生生的汪曾祺.

历史怎么评价江弦不知道,但历史会记住江弦的名字。

“这事儿我也不急于一时。”江弦也知道,想让北影厂立项拍摄不太可能,这事儿显然是个浩大的工程,要中作协、中影协达成共识,向上面申请,还得上面批准,而且得有预算,因为这片子拍出来肯定没票房,“赔本赚吆喝”,只能当一项任务来拍。

江弦的意思是,先从北影厂这儿借个团队,先拍着,能拍多少算多少,因为他们文学馆正在筹建,要是不能记录下来,那也太可惜了。

王洋想了想,这件事他可以替江弦去给上面提,这年头摄像机、打印机都是国家设备,没有上面指使,谁也不敢随便用这些东西。

见这事儿有了个苗头,江弦心里熨帖许多。

“江弦同志,你那个《芙蓉镇》完结这么久了,《车水马龙》也快杀青了,能不能把剧本写出来?”江怀延也说出了惦记很久的事情。

“回头吧,最近实在太忙了。”

相较于北影厂,江弦还是想把《芙蓉镇》交给谢晋来拍,毕竟这电影就是在他手上成了一部国产电影巅峰之作,在当时掀起极为轰动的观影热潮。

而且北影厂也拍不了,在原本时空当中,《芙蓉镇》就是给了北影厂,北影厂指定主演是刘晓庆,导筒则交给了王好为,结果剧本一交上去,就被相关领导给毙了。

四大帅之一、和夏衍合作过、拍了《白毛女》的水华导演请求出战,都被怼了回去,最后是陈荒煤给古“夫子”指了条明路,让上影厂拍,找谢晋,这电影对他的路数。

等江弦告辞离开,江怀延立马和王洋商量起了《电影创作》的事情,“他是京城作协的理事,又兼任着咱们北影厂的编剧,招进《电影创作》里来,我看是件好事情。”

“调进来给个什么职务?”

“咱们这本小杂志,给他个副主编我看没问题,您要是不反对,我都想把我这个主编给他了。”江怀延笑了笑,他作为文学部主任,兼任《电影创作》主编的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