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交锋(七)(2/3)

“沿山势往西南偏后的山上,有一座僻静的寺院,清末年间香火稀疏已经残败废弃,后有一位居士游历于此,重修再建山门,开山门招了些出家和凡俗的弟子,现已愈十好几载。”

“多谢大师赐教…”史宝存双手合十恭敬回了一礼,才再开口。

“大师傅,您在附近找个地方暂避,后面会有人送来您所需的斋菜,等山下封锁解除后您再回到寺里,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阿弥陀佛…”饭头僧道了声佛号,做了个佛礼,便退到几块山石间,盘腿打坐。

“…怎么说?你这回应该是摸到了条重要线索啊!”沙戾海跟史宝存走到一边,才压低声音开口。

“我先问问,我之前让人搜罗过几名熟悉山上情况的向导,可能知道我们要上山,手下队员刚才也一同把人带上来了,先问问那处寺庙的情况再说。”

史宝存说完,挥手把那几名向导招来询问,两人对那处寺院了解的不多,主要是那地方挺偏的,山路还难走,连他们这些经常在山上活动的本地人都不会去到那边。

另外两个人倒了解一些,主要是两人家中或亲邻有很虔诚的佛门信徒,连山上已经败落的寺院都会去拜拜上根香,那处地方虽偏僻难行,但一年也总会去上一两次。

其中一位向导还去过几次,他祖母是位非常虔诚的信众,但这几年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一些比较难走的寺院已经不敢让她去了,那间寺院他去代为上过几次香。

按几人提供的情况,那处寺院还不小,有两个大佛堂,三四间偏殿,以及十来间偏房厢房,偏殿偏房厢房这些以前可能更多,只不过目前只留下一些清理出来的空缺。

那处寺院,据说是以前哪个朝代的王公贵族世家,为还愿捐钱修建,建后家族鼎盛,连着几世都在增建维护,香火也曾兴盛过,但随那户人家败落后,这地方也逐渐败落,连山路也逐渐损毁垮塌,直到最后寺院也香火断绝废弃。

寺院并未进行什么重建,那地方只是香火稀少没了僧侣,佛堂佛殿也多只是残败不是倒榻,这种地方用料用材普遍上佳,又在偏僻难觅之处,无人去破坏能保留很多年头的。

事实是那里也只是残破腐朽倒榻了一部分,当然,这是废弃时间还不算太久,不然房前屋后长起的树木、枯败的枝干吹倒的树杈、残破屋瓦漏水腐朽延伸,都会将无人打理的屋舍推毁。

这处废弃的寺院,明显到了这个阶段,外围的偏房厢房已经毁坏了一部分,但还是这个阶段前期,拾掇拾掇修理理,佛堂偏殿这些主要地方大部分还能用。

目前寺院内,有五名出家人,一位是五十来岁的住持,也就是饭头僧口中游历至此修整寺院重开山门的居士,另外还有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监寺和尚,据说是那位住持的师侄。

剩下三位出家和尚,都是住持的弟子,一位三十左右,寺里的维那,剩下两位是不到二十的沙弥。

除此之外,还有八九位俗家弟子,多是二十以内,据说是住持收养的孤儿或丁口多养不起的小子,山上会教他们一些写写算算和手艺之类,平常替寺院做做杂活,成年后下山自寻生计。

寺里也有几位二三十岁的俗家弟子,平常做做寺里的杂活杂事,下山采买背驼,或是协助寺里出家和尚开展一些法事之类。

这间寺院重开山门已经十五六年了,大概是在欧战结束前后,因为一位向导记得很清楚,邻家第一次去那间寺院上香那年,城里青年闹大游行。

当年向导也还是个小年轻,跟着家里亲戚过江到城里做工,去凑热闹结果让军警抽了几棍子,还差点被抓进去,后来看大夫说肋骨断了在养了几月,后面他就不敢过江去做工,甚至在这边做工都心里直发慌,后面主要就在这片山林里谋生,对这个情况记得很清楚。

时间确实挺长久,估计饭头僧也是因为这个,才不敢确定这个地方是否有问题,不过史宝存沙戾海目前了解知道的迅息更多,别说十几年了,就算大清朝就来了,他们现在该怀疑照样不会放过。

史宝存思维发散联想了一下,回过神来,继续问道:“那间寺院平常收入如何?或者换个问法,寺院收到的香火钱多吗?其他的一些收入情况如何?”

去上过香的那名向导,想了下回道:“那地方偏僻,本来路就不好走,也就一条勉强走人的小山道罢了,还榻的榻坏的坏,寺院也不说修整一下。

反正香客挺少的,我去的几次就碰上过一次其他香客,估计一天能有一个香客上山就不错了,收到的香火钱估计没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