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 17 章(2/2)

她没学过缝纫,此时两眼一抹黑,听说蚊帐顶部的布料要精细裁剪成锯齿状才能固定。还有纱帐和篷顶要保持固定的尺寸才能使用,林子怡想想自己的手残,估计难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由于是别的宿主售卖的,没有系统的东西那么精致,看了半天也不得其要领,林子怡长叹一口气。

此时大满已经抓着她的手指睡着了,发出小小的奶鼾声。

算了,明日铺子暂时停一上午,去找找边关的绣娘帮忙吧。

林子怡无意识看下下边席子上的人,还是以前安静又优雅的睡姿,眼睛轻轻阖上,尾端的睫毛尤其浓密。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她总觉得薛锦的唇角抿得很紧,不似平时睡觉时放松的样子。

装睡?

接下来,似乎是验证她的想法,薛锦长呼了口气,气鼓鼓地卷着被子翻过去,背对着她。

林子怡:???

*

第二天,做完米粥,林子怡知会薛锦说不去铺子,薛锦点点头,不吭声,坐下来闷头喝粥。

林子怡顺着他的目光,发现他朝着外边的洲河那里看,洲河是西北最长的河流,听说能够绵延入京,边关少见的绿洲和众多植物也生长在洲河附近。

天气还算好,河水附近蒸腾着轻雾,远远近近的人家零落地分散在黄土河流的两边,他们这里的河水很浅,没有流动的感觉,被凸起的杂石割成破裂的镜面。

这两天薛锦有些沉闷,是想家了吗?

林子怡试图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关了门出去找绣娘。

之前听闻隔壁云娘说过镇子北端有个裁缝铺子,是个年逾半百的大娘开的。

她本是京城人,儿子上战场**,儿媳听闻后因悲戚气断身亡,只有这老妪带着两个孙女,一路赶来这边儿。没找着儿子的身子,听说早就被鹰隼啄食完了,从此便做了衣冠冢,扎根在北地。

这家铺子年头长些,边关的将士过来缝衣,她总会减免些银钱,加上手工也好,久而久之小有名气。

镇子上近些的地方倒是也有田家的缝衣铺子,负责店面的是田富户的外甥,可是年份短一些,价格也非林子怡能承受得起的。

走了好长时间才到镇子北边,她看到旁边有民间打造瓷器的。之前看书上说烧瓷手艺在古代几乎被官方垄断了,没想到在这偏远之地也有类似的手艺。

想到系统第二个主线任务,扩大食肆,租金到还好说,边关租金都贵不到哪去。吃饭的炊具却是个大问题。

烧瓷的是五大三粗的汉子,光着膀子来到烧窑,学徒们在旁边跟着学手艺。

拉坯成型是瓷器的雏形制作。将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固定尺寸,随着坯车旋转,原本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蘸、浇、吹、荡、涂后,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接着就要画坯子了,需要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2

出来的瓷坯颜色不算正宗,多是接近于艾叶青的颜色,有时学徒在拉坯和烧釉上出了问题,会导致成型和颜色出问题,最后堆了一地的废瓷。

林子怡琢磨着能不能从这边买点便宜瓷器,总比家里那几个破碗好。

她脚步顿住,之前只是偶尔想想,对于生活条件仿佛穿过来就安然受之,这段时间却天天想着改善环境,大多是因为家里住了薛锦。

林子怡进了铺子,里边一个较为年轻的姑娘出来接待她,看起来十几岁的样子,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很亲和。

林子怡拿出从系统兑换的纱帐,还有篷顶的布料,拿出图纸,比划半天,大致说明要做成这样。

只见那姑娘正拿着纱帐饶有趣味地看,“姐姐这纱帐真是轻薄,比田氏那里不知轻了多少呢,从哪里买的?”

林子怡避重就轻,“呃,京城,很久以前买的剩下的的,主要防蚊子用的。”

那姑娘看了下图纸,“我还没见过这种样式的床帐,待我问问祖母能不能做。”

姑娘进了纱帐后边儿,林子怡在原地百无聊赖地等。

“哟,这不是林姑娘吗?”

一道熟悉的声音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