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151(1/3)

10秒1是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在现在的2010年底,中国男子的百米纪录还是1998年创下的10秒17呢,这个记录已经保持了12年。如果陈焕之真能跑到10秒10,哪怕能够接近,那她也算是彻底打破了人种乃至于性别之间隔离的高墙了。不过博尔特去年的9秒58在田联分值表中相当于女子的10秒09,相比起那个不知道能不能达到、什么时候达到的10秒1,还是他这个成绩比较吓人。

至于刘鑫源问陈焕之疯没疯,那也不能怪他没有想象力,毕竟谁能想得到呢,就算是陈焕之自己,她明白自己会不断前行,但能不能前进到这一步,这个目标大概是有生之年系列吧。

她现在手中空握大量经验,但却不敢拿来大幅度提高技能,她现在能够感受到,在她本身的面板属性大幅度提高的如今,技能的等级边界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了。把极速技能再升个50级、效果再提高上15点,她的经验值技能点都早就够了,可是到时候掌握的难度就加大了、在比赛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却很有可能反而降低了。

而且如果说三四年前经验值窘迫的陈焕之还可以通过无脑堆技能来获得成绩的提升的话,那如今经验值大把的陈焕之反而得精打细算步步为营。到了她现在的这个地步,不管是神经系统对肌肉和技能的掌握,还是高速运动状态中肌肉的负荷都随时在可承受的边缘徘徊,如果再像以前一样,每到赛前把预赛复赛攒下来的经验值一起用上,那一个不小心就要崩盘。因此她早就决定在这几个月的冬训中一步步来,首先要完全掌握自己目前的技能水平,先把潜力挖出来,然后再提升技能,让自己更进一步。

说到底关键还是她自己的身体底子,哪怕技能可以无限地堆高,可她的身体依然是□□凡胎,到时候一用技能就拉伤之类的,那就搞笑了。

如今200米的毛病找出来了,也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了,陈焕之就很满意。她从来不怕训练的辛苦劳累,只要有人给她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就能保证完成。她只怕没得练,只怕别人说“放弃吧,你再怎么努力都没有效果”,那会让她恍惚回到几年前还坐在轮椅上的时光。

如今在草坪上躺够了,陈焕之坐起来,正好看到贝伦和刘鑫源一起,摸索着将她刚刚训练中拍摄的定点图片和之前训练中的定点图片重合对比,这本来是技术人员的活儿,但出国也不能带一堆技术人员,因此临出发前专门教了他俩如何简单地使用这个专门的训练软件,更详细的不会,基础功能俩人倒是都掌握了。

陈焕之也凑到跟前去看,“怎么样?有进步吗?”

“哪儿有那么快,你当你网游练级呢。”刘鑫源说。

“哦。”陈焕之有点尴尬地坐回来,她可不就当这是网游练级吗?不过一天就想见效大概是有点太快了,她掰着指头算算,决定一星期后再来问这个问题。

刘鑫源瞟她一眼、又瞟她一眼,直到陈焕之忍不住问,“教练,您有事?”

“咳……”刘鑫源干咳一声,看看周围一片开阔,人员稀稀拉拉最近的就他们仨,这才问,“你昨天说的10秒1,真的吗?”

数字一出口,在那修照片的贝伦就“咔吧”一声扭过来,动作幅度之大让人担心他的脖子,目光炯炯地盯着陈焕之看,好像突然不认识她了似的。

就这个问题呀。陈焕之哑然失笑,“真的倒是真的,但是这个期限嘛,”她在刘鑫源期待的目光下说,“等我二十五六七八岁?”

“切。”刘鑫源挥了挥手,当做没听过这件事了。

不用后面的678,就25岁,别管男女百米飞人,就都过了巅峰期了,飞人们80%以上的个人最好成绩和纪录都是在此之前创造的,去年博尔特创造世界纪录的时候23岁,目前看来也符合这个规律。

也就是说陈焕之要么在24岁巅峰期过去之前创下这个前无古人后估计也很久没有来者的纪录,要么就八成没戏了。

当然,只是八成,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乔伊娜那样快30了又破世界纪录的例外存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