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府试(二)(1/2)

府试试题分为四道大题,一般是四五五经题三道,还有一道诗赋。另外,在县试里很少考的截搭题在府试却是常规题,也就是说,在府试里最少有一道搭截题。

王珩打开试题,上面第一道题不出所料地是一道四书题。

它的题目是:“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这道题可以说是出得中中居居,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只要意思理解正确,回答还不成问题。

但,此题难就难在如何答好。这句话出自《大学》,意思是说要创造财富,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生产中去,减少消费人数,并且加快生产,使资源留有余地,这样才能使国家富裕。

只看第一道题,王珩就不得不说,知府刘大人不愧是实务派,上来的第一道试题就关乎民生,关乎国家。

这题看着是说人投入生产,减少消费,可以积累财富,可以使国家富裕。如果要答,直接附和这种观点,或者否定,不管如何,只要围绕这一论点来答,总不会出错。

但是,往深里一想,这道题还可以答让众人投入到怎样的生产中,怎样积累财富,减少消费,使国家富裕,论点落实到具体的办法上,而不是纠结这句话对与错。

此时,大齐朝建国不足二十年,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生产力低。这样的情况和眼前的这道题,让王珩不禁想到上一世他所在的国家,在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困状。

可以说,此时的大齐,比起当年被多国践踏掠夺的大地来说要好的多,最少大齐此时的外患可比前世国家要弱,范围也小。

可是,如今两者面临的问题却非常相似,生产力,经济,民生。王珩不由地回想上一世,他所在的国家在面对此等情况时所做的努力。

王珩看着这道题,想了半天,还是决定将前世的一些做法写出来,比如如何调动民众的生产力,快速积累财富。

当然,王珩也没有笨到要想将前世的理论照抄,一些不适应于如今的方法,能换则换,换不了就删,他只是给知府大人提一个思路,而且,王珩没有忘了,这可是府试。

第一题有了思路,王珩也没有急着写,现在还有时间,他继续看第二道题。

第二道题是一道五经的截搭题,题目是:“潜龙勿用,君子以成德为行。”

看到这道题时,王珩心里松了一口气,府试中他最担心的就是截搭题,因为两句话不同,可以理解成千种意思,他也不敢保证他理解的就是主考官想要考的。

而这道截搭题,在截搭题中可以算是简单的了,因为这两句话都是出自《周易·乾卦》。

第一句“潜龙勿用”在《经文》里原句是“初九,潜龙勿用。”说的是,龙潜伏在水中,暂不宜妄动。

后在《象传》中提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说的是潜龙勿用,是因为君子还居于下位。

初九曾问孔子,‘潜龙勿用’是什么意思,孔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即有德的隐者,不为世俗所转移……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是潜龙。

总之,第一句‘潜龙勿用’指的就是有能力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尚未出头,处于潜伏状态。

下一句“君子以成德为行”原文是“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说的是,君子以成就德业为目标,每天都可以看见他的行动。

王珩想,如果把‘潜龙勿用’比作千千万万正在努力科考的考生,‘君子以成德为行’看做他们的行为准则,那么这道截搭题就变得好答起来。

并且,在《周易·乾卦》中,潜龙勿用前一句还有一句话王珩非常的熟悉,那就是:□□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综合所有的信息,王珩对于这道题如何来答,已经有了眉目,决定看下一道题。

按理来说,府试的第三题,应该还是四书题,或者五经题,但王珩看到这道时,整个人都愣住了,甚至还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确实没有看错。

无他,这第三题,即不是四书题,也不是五经题,而是一道数算题。

根据王珩了解到的历代科考内容,数算不是说不考,而是考的几率非常小。所以对于数算、律法等考试内容,学子一般都是考取秀才后,入县学、府学后才学,寻常的私塾、官学都不会教学子这些东西。

就拿王珩所在的青桐县官学来说,对于数算,王珩只听夫子说过,却没听他讲过。

所以,在府试第三题看到一道数算题,王珩才如此吃惊。

看着这道数算题,王珩想在场一千多名考生,不定有都多少人在心里哭呢。

不过,这道题对于已经学过十几年数学的王珩来说,算得上是送分题。

刘知府也许是知道在场的考生有很多人都没学过数算,所以出的题只是一道简单的鸡兔同笼题。

王珩用了一道方程,很容易就将最后结果算了出来。算完他还想,刘知府也不是要故意为难大家嘛,这道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前世初中生水准,还是很简单滴。

当然,如果王珩能看见在场考生十之八/九在看到这道题时皱的死死地眉头,就不会这样想了。

顺手把第三道题做完,王珩很开心地开始看第四道题。

对于第四道题,刘知府没有再给大家‘惊喜’,而是按照惯例,出了一道诗赋题。

题目就四个字:零雨其濛。

在看到这个四个字时,王珩想:果然不愧是知府大人,就是做诗,也要给人来个陷阱。

零雨其濛,如果只是看字的意思,应该是指细雨朦胧。做诗的话,应该会往雨的方向写。

但对于已经熟背《诗经》的王珩来说,这四个字,可不仅仅代表雨这一个意思。

零雨其濛,出自诗《东山》,写的是一位士兵解甲归田还乡时,细雨蒙蒙,家园荒废,景色破败,物是人非。

所以,这道题,它应该是让考生写得是触景生情,意在表现在情的哀伤、思念上。

如果有考生审题时没有想到这一点,写了雨的轻快,雨的喜悦,那他就悲剧了。

不过,就算审出了题的意思,王珩还是一筹莫展,因为对于做诗,他真的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就算将诗经、诗千百都背了个遍,王珩还是不能做到有感而发,做的诗总是缺点什么,让人一看,就是工整有余,底蕴不足。

待王珩审完所有题,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时辰,此时已经有许多考生开始答题,坐在王珩对面的仁兄,早已经奋笔疾书。

王珩也不再拖沓,将和考题一起下发的草稿纸拿出,笔沾了墨,开始在草稿纸上书写第一道题的答案。

经过一上午的奋斗,王珩第一道、第二道题的第一遍草稿已经完成。他看了看燃烧的香,心里默算了下时间,已经是中午,就不再继续写,而是拿出准备好的午饭,决定休息一会,吃点饭。

王壮给王珩准备的是一张张薄饼,对着阳光看可透明的那种。并且,为了使饼吃时更有滋味,王壮将每一张饼都细细地涂了遍自制的酱,撒了王珩最爱的辣椒,甚至他还无师自通的瘫了鸡蛋铺放在上面,还撒了葱花。

当王珩看见这份特制的饼时,脑中回荡的就是鸡蛋灌饼几个大字,看着甚是亲切。

对于发明的这份“科考特制饼”王壮非常的自傲,实际上当王珩吃着时,觉得王壮确实有自傲的资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