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二章 与诸君借取千山万水(三)(2/5)

青袍背剑,腰系一枚朱红酒葫芦,轻轻一夹驴腹,蹄子阵阵,便开始晃晃悠悠向前。

小陌抖了抖手腕,一把长剑散作剑光,收入袖中。小陌依旧是黄帽青鞋的装束,手持绿竹杖,坐在驴子背上。

天地间唯有黑白两色,小陌环顾四周,就像一幅落笔潦草的水墨写意画。

小陌问道:“公子,其余那些剑光?”

陈平安埋怨道:“哪有送出去的礼物又收回的道理。”

小陌轻轻点头,心中颇为遗憾,早知道就多递出两三百剑了。

此刻画卷中是黄昏光景,两人骑驴,很快就来到一处突兀出现的小山坡,来到山顶,远眺而去,见道路狭窄处,路旁有类似驿馆的简陋建筑,这支队伍浩浩荡荡,蔓延在山路上,不下数千人之多,甚至其中还有帝王车辇,看那些文武百官的仓皇神色,是离京避难?陈平安摘下养剑葫,喝了一口酒,眼中就像是一幅京城百司奔赴行在图,画卷中唯有一人,宛如彩绘,那个中年容貌的男子,腰别一只长竹筒,右手的食指中指,指肚有微微老茧,独自离开拥挤不堪的道路后,嚼着饼,沿着一条溪涧往山野深处行走。

陈平安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说先前的小天地,是一幅水墨画,那么等到自己看到这个男子,以那个男子作为中心,或者说男子眼中所见,就会逐渐变化成一幅工笔画,纤毫毕现,一花一木,溪涧游鱼,都活灵活现,有了生气,最终变成一幅栩栩如生的青绿山水画,与人间“真相”无异。

陈平安笑道:“我们跟上这个小老天爷。”

暮色里,男子在溪边找到了一处村野屋舍,茅檐低矮,只有一位老妪和妇人,孤苦相依,相对而坐,正在编织鸡笼。

老妪请那男子吃了些饭食,为了避嫌,男子晚上就睡在檐下,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就干脆借着月色,从怀中摸出一本棋谱,起身端坐,翻阅片刻,就开始闭目凝神,双手捻棋子状,纷纷落子,似乎在打谱。

陈平安在茅屋远处树下,方才借机瞥了眼棋谱封面,竟是一本有据可查的著名棋谱,在浩然历史上,名气不小,只不过是在山下,对弈双方,下出五局,有那“病中休看五局棋”的美誉。

陈平安骑在驴背上,瞥了眼肩头旁边的那张白驹过隙符,光阴流逝速度并未改变。

其实哪怕有修士御风,俯瞰当下的整个天地,好像就只有这一处景象,约莫是那位前辈凭此提醒自己,一关过去再有下一关的风景,等到所有关隘都过去了,双方才能相见?图个什么?是想着拖延时间,好与文庙那边求助?不然要说邀请某人赶来此地助阵,阻拦自己和小陌,意义不大。

小陌问道:“公子,需不需要我出剑一探究竟?”

陈平安摇头笑道:“耐着性子,静观其变。”

小陌问道:“那人身份,是位棋待诏吧?”

陈平安点头道:“瞧着棋力不弱。”

茅屋檐下的男人,这会儿不像是打谱,而是在自己与自己对弈,要说棋力有多高,好像也高不到哪里去。

要说天下围棋的先手、定式,陈平安自认还是比较熟悉的,死记硬背即可,何况当年出身藕花福地的画卷四人,除了魏海量,其余三人,朱敛,卢白象和隋右边,哪怕搁在浩然天下,都算高手。而且落魄山那边,还有郑大风与山君魏檗,都是精于此道的,况且当年避暑行宫里边,也是高手如云,林君璧和玄参曹衮几个,都是一等一的国手。

如今以陈平安的围棋造诣,与人下前三五十手,装装高手,还是没问题的,再往后就要露馅了。

所以在避暑行宫那会儿,教人下棋时,隐官大人喜欢自诩为半个臭棋篓子。

屋内没有灯烛,各住一屋的老妪和妇人开始下棋,并无棋盘棋子,双方只是口述落子方位,长考极多,以至于下到了拂晓时分,天边泛起鱼肚白,双方才下了不到四十手。男人早就从长竹筒内取出棋子、棋纸,摊放在地,一边竖耳聆听屋内的对弈棋路,一边在纸质棋盘上边摆放棋子,等到老妪说胜了九子,妇人认输。男子这才壮起胆子,轻轻叩门,片刻后,老妪和妇人走出屋子,男子虚心求教,老妪去生火做饭,只是让那位并无再醮的儿媳,为他传授棋艺,荆钗布裙的妇人,只教了不到半个时辰,便说已经足够让他无敌于人间了。

说到这里,妇人抬头望向茅屋外的树下,她有意无意,捋了捋鬓角发丝。

陈平安对此视而不见,妇人便起身去忙碌,男子告辞离去,沿着溪涧回头望去,已失茅屋所在,男子怅然。

刹那之间,陈平安和小陌就好像沿着一条光阴长河倒流而返,重新骑驴在山坡上,再次见到了那个腰系竹筒的男子,沿溪行走。

小陌笑问道:“公子是需要下棋赢过她们才算过关?”

陈平安点头道:“应该是了。等下你继续盯着那个棋待诏,我去驿路那边,看看能不能捡捡漏,天亮时分再来跟你碰头。”

之后小陌骑驴继续跟随那个男子,陈平安则去了山脚道路,寻了一位好似画中人的老官员,身穿紫袍佩金鱼袋,陈平安随便找了个话头,跟老人闲聊起来,最后说是愿意出高价买书,老人便婉拒了,说是那几箱子书籍,珍藏已久,千金不易。陈平安二话不说,就将马车上那些书箱打翻在地,再伸手一挥,清风阵阵,所有书籍一页页摊开后,除了封面,果然都是空白的。

而那些人物车马,好像都随之陷入了一种静止境地,陈平安站在原地,摇头笑道:“山水贫瘠,前辈藏书还是少了点,以至于做做样子都不成。”

之后陈平安就无半点探究的兴趣,这种作伪的小天地,实在太单薄了,空有筋骨而无血肉,既无血肉,何谈更深一层的精神气?

重新骑上路边的驴子,去找小陌和那座茅屋。

只是没忘记重新一挥手,将那些书籍重归书箱,画面倒转,一一重返马车。

再次熬到了“这天”拂晓,陈平安不等眼见那妇人再次抬头望向自己,便已经带着小陌骑驴向前,只等老妪说了那句无敌言语,开口笑道:“未必。”

到了檐下的木板廊道,与那位棋待诏拱手笑道:“与先生借棋子、棋纸一用。”

之后陈平安摆出一局师兄崔瀺跟郑居中下出的彩云谱,不过今天陈平安当然是取巧,假装郑居中下棋,邀请对方续上棋谱。

妇人怔怔无言,老妪亦是喃喃自语道:“后世棋道,已经如此之高了吗?”

陈平安双手笼袖,看着棋局,看似随意道:“想来棋道如世道,总归是向高处走的。”

老妪颔首微笑,妇人亦是抬手捋过鬓角,笑望向这位头别玉簪的青衫客。

陈平安此语一出,天地景象皆消散,只剩下廊道和屋内各有古老棋谱一部,陈平安扫了一眼,便将两本棋谱收入袖中,笑纳了。

小陌转头看了眼,“那位道友,怎么连驴子都带走了。”

陈平安拍了拍小陌的肩膀,称赞道:“难怪能当我们落魄山的供奉。”

之后两人徒步而行,因为脚下又多出了一条更为宽阔的官道,两边都是稻田,瞧着像是秋收时分。

突然身后有一骑擦身而过,去往远处,小陌随之远眺,很快便多出了一座旅舍。

方才那一骑,年轻人衣短褐乘青驹,一副贫寒落魄的书生模样,不过陈平安多看了几眼,却发现此人官运亨通,有一种风水堪舆书上所谓的“碧纱中人”气象,简而言之,就是个命里该是个当宰相的贵人。

等到陈平安和小陌不急不缓走入那座路边旅舍,发现年轻人头靠一只青瓷酣睡中,一旁坐着个满脸笑意的鹤发老道士,坐在台阶上,身姿斜靠着一只大包裹,如果是个看惯了志怪小说的,遇到这类世外高人,那么就该请教长生术法了。

旅舍主人似乎在蒸黍,将熟未熟之时,一股清香飘出灶房。

陈平安抱拳笑问道:“敢问老神仙,这条官路通往何处?”

老道士笑答道:“邯郸。”

陈平安问道:“当真不是去往倒悬山,某座贩卖黄粱酒的酒铺?”

老道士咦了一声,开始认真打量起这位见识不俗的年轻人,摇摇头笑道:“公子此问大煞风景了。”

陈平安瞥了眼那只袋子,老道士会意,拍了拍这只随身携带的包裹,笑道:“别无他物,只是一行囊的郁郁不得志,满腹牢骚,就不为公子打开了,免得乌烟瘴气。”

老道士看了眼那个依旧枕青瓷而酣睡的年轻书生,收回视线后,看了眼外边的道路,感叹道:“别无他求,只求太极书中义,再无旁人,都是邯郸道左人。”

陈平安立即笑着起身,后退两步,作揖道:“晚辈陈平安,拜见吕祖。”

被陈平安尊称为“吕祖”的老道士摆摆手,示意坐下说话,问道:“中土神洲梁爽,俱芦洲火龙先生,青冥天下的玄都观孙道长,他们可曾破境?”

陈平安摇头道:“都未曾破境。”

老道人唏嘘不已,抬头望天,“精神合太虚,道通天地外。气得五行妙,日月方寸间。”

陈平安盘腿而坐,微笑道:“酒涌大江流,人登黄鹤楼。道诀光万丈,古今各千秋。”

老道士啧啧称奇,抚须而笑,“浇块磊,解千愁。”

陈平安好奇问道:“老前辈与那宝瓶洲的黄粱国,可有渊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