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4/4)

他也算是有足够的积累。

但是很可惜,这些小说明显不符合佩顿现如今的年纪。

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写出一部凄美的爱情小说,嗯,这不符合大众认识的现实逻辑。

尽管美国什么样的牛鬼蛇神都有,在自由的空气之中,充斥着各种暴力、扭曲的元素,但是基本的逻辑观念,佩顿可不想触碰。

或许《怦然心动》会稍稍合适一些,但是也要等到中学乃至是高中,才比较合适。

其余的硬科幻,乃至是现实主流题材的小说,也完全不符合他年纪的定位。

年纪是一道硬伤,很多东西都不能拿出来。

一道道题材被划掉,接下来能创作的题材变得少了起来。

“还是应该符合现在的主流价值,符合时代的作品。”佩顿心中给予第二个创作的关键。

经典永不过时,好吧,这是一句瞎话,若是你信了,那你就傻了。

红楼梦够不够经典?一代代人传颂的经典,放在生活节奏加快,连视频都以短视频为主的现代,有几个人能真正的看下去?

七八十年代,辉煌一时的武侠经典《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传奇》,放在网文时代,也没有太多的生机可言。

文学作品都是为时代服务的,若是没有赶上一个合适的时代,再好的作品也只能凋零。

武侠文化的凋零,用一句合适的话总结——这已经不是武侠的时代了。

时代在变化,大众对于文学的接受、认可的价值观也在变化,这一点需要佩顿将之掌握好,要不然水土不服的可能性很大。

提前太多,超越了这个时代太多,大众难以接受,这不是好事。

因为工作的缘故,佩顿每日都会经手无数的报纸,他们所在的社区是一个高等社区,其中居住的至少都是中产阶级.

其中有着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群,对于各种报纸的需求都不小,政治、军事、金融、商业……

因为这些报纸,佩顿对于外界的信息有很全面的了解,对于现在的主流小说也有明确的认识的。

现在比较符合主流的是以海明威等人为代表的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以深刻、现实的题材为主,作品之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等到两年之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将之彻底推到了社会的主流。

这些是主流文学,甚至佩顿可以将之归类为严肃的传统文学。

他们或许是主流,能够得到很多文学性的奖项,但是偏偏他不赚钱。

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销售量排在前面的作品,都是人们口中的通俗文学作品。

现在在报纸上连载最是火热的作品,几乎没有主流的严肃文学,这些严肃文学大多数走得都是直接出版的路子,当然销售量也不是太好,往往只能靠作家的名气,各种奖项来提升销售量。

现在报纸上连载比较火热的包括各种天马行空的科幻作品、家世题材的小说作品、历史言情小说、政治小说、黑帮小说、医学暴露题材小说、宗教小说……

这些都是不符合社会主流的通俗小说作品,但这些偏偏也是最火热的文学作品题材。

简单举一个例子,别看《老人与海》在后世的销售量高大上千万,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但是这是在诺贝尔文学的光环加成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累积,被人们认可为“世界经典名著”的前提之下做到的。

事实上《老人与海》刚刚出版的时候,其销售量虽然不错,但在同时期的销售排行榜单之上,远远排不上号,即便是传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只是短暂的登上销售排行榜,很快就被其余火热的通俗题材作品取代。

严肃文学能得奖,通俗文学能赚钱。

“通俗文学,先把钱赚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