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五姓三王终合一(2/3)

更重要的原因是,张昭这边甲士多部民少,等回了河西,这七千多唐儿一旦获得了稳定的生活环境,人口必然暴增。

继续让他们这么抱团下去,恐怕十几年后,就会成为张昭麾下一个规模庞大的勋贵集团。

所以他就想在最开始的时候,直接破除新龟兹三姓合一的格局,把他们进行分割。

“这两位是郭广胜、郭广成兄弟,昔年郭大郎就是他们祖父,这位是郭天策,乃是广胜和广成的族侄。”

把杨同义四人扶起来后,张昭把郭玄礼的两个儿子和郭天策介绍给了杨同义等四人。

“按咱安西军后人的排序,老夫倒是要叫两位叔父了!”杨同义摸着胡须,脸上稍微带着点尴尬。

郭广胜和郭广成的父亲郭玄礼,是昔年郭大郎的遗腹子。

然后郭玄礼个人问题解决得也晚,结果就导致四十多岁的郭广胜,竟然是杨同义这个五十多岁人的叔父。

郭广成就更别说了,他年龄更小,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叔叔。

当然,不管年龄大小,当是长辈就还是得长辈,当下一群安西军后裔在一起序齿排辈,张昭则在一旁介绍,内心也感叹不已。

当年安西军的五姓三王家中,疏勒镇守使鲁家,疏勒王裴家,龟兹王白家,还有北庭节度使宁塞郡王李元忠的李家,人才凋零,连一百人都凑不齐。

其中白家最惨,后人已经找不到,几乎绝嗣,裴家还留了一点支脉。

李家只剩下李七郎等九人,男丁仅仅两人,鲁家可能还有些后人在,至少那个叛徒鲁三郎还活着。

但除了这凄惨的四家,郭、杨、郑和拔汗那王室薛家竟然坚持了下来。

郭家人最多,足足有五千余,杨家次之,有三千余,郑、薛两家也各有一千多两千人在。

不过虽然有遗憾,但总算把安西军的后裔差不多都找到了。

同时张昭的收获也不小,他从郭家带走了三百儿郎其中还有三十几个识文断字的,另外郭家还替他招募了两百景教骑士。

这很不少了,因为郭家自身也就一千多丁壮,张昭一下就带走了三成左右。

至于新龟兹的杨、郑、薛三姓,现在看来,几乎是全员要跟他东归的。

很不错,就算是现在回敦煌的话,张昭也拥有部民近万,千五百甲士,六百多精锐轻骑和两百余具状甲骑。

这些人,打甘州回鹘不太现实,但是回敦煌去夺权,应该是够了。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生是汉家人,死亦唐儿魂。”

张昭轻声吟唱了两句诗,不那么押韵,也没什么文采体现,但这是对于孤守安西上百年的大唐英魂最好的描述。

很多人以为这是古诗,其实不是,这是出自银联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

站在张昭身后的郭天策拍了拍手,一幅幅画像被一队甲士拿了进来,杨守礼抬眼看去,依次是:

大唐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公讳昕。

大唐北庭大都护、宁塞郡王李公讳元忠。

大唐北庭大都护,杨公讳袭古。

大唐武威将军,于阗军大使,于阗镇守使,郑公讳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