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章、道难(3/3)

时不时,还会寻出不解之处,侧头请教郑璞。

在日暮落营,于等候暮食前,傅佥还会自行寻一空地,执刀持矛勤练武艺。

所用的环首刀及长矛,皆已开刃,但比军中将士所用的小了一半,一看便知是顾及腕力而让匠人定制打造的。

且,招式来来回回,尽是刀劈、砍、撩、抹、切;矛突、刺、扫、挑、钻等几个动作。

简洁,而又实用。

恰是军中老卒,崇尚的熟能生巧。

回想起他自言在宫中时,乃夜宿在禁卫军营中,不难想到是那些百战余生的禁卫所授。

如此勤练勉学,亦让句扶、柳隐及各自麾下兵卒,对其好感大增。

句扶直接遣了一雄壮无比的板楯蛮,教他刀盾合击、矛盾共用的搏斗技巧;而柳隐则是挑选一游侠儿出身的扈从,来教他轻盈闪避的步伐,以及射术。

一路之上,他算是最累的人了。

若无滇马代步,或许他早被仍在辎重车上推着走。

源于兵卒以生长于巴中丘陵、极善徒步、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的板楯蛮为主,且此地乃巴蜀腹心,无需警戒太多等缘由,郑璞一行行军速度颇快。

依常理,正常行军的速度,一日约七十汉里左右。

但他们竟每日都行军八十里以上。

句扶还叹息过,若有畜力驮运粮秣及辎重,他麾下賨人日行一百里,亦非难事。

嗯,巴蜀鲜少畜力。

耕牛金贵,不做军用,而驮马又稀少无比。

他们一行的辎重粮秣,都是人力推运或背负,极大拖延了行军速度。

唯一庆幸的,是他们行军路线的前半段,乃沿着走马河流向而行,途径广都、武阳、彭亡聚至南安县(鱼涪津),再折向东进入僰道,亦是到了蜀地东入南中的主要道路之一:南夷道(五尺道)的起点。

此前道路颇为平坦,且沿途邮驿颇多可补充干净水源,亦可持丞相府手令于县邑补充粮秣。

因而,句扶等人所携的粮秣,仅需够五日之用即可。

极大减轻了兵卒们的运负之苦。

后半段,则是从僰道循着南夷道,走南广县,折东南,入南中的朱提郡,至庲降都督府所在的南昌县。

这段路途几乎跋涉于崇山峻岭中,异常逼仄崎岖。

又兼水泽密布,毒瘴蛇虫颇多,人马皆难行。

日行五十里,都可称之神速。

然,道虽难,军令已下,误期则斩,郑璞三人亦不敢玩忽,每日尽可能多行几里。

所幸,秋冬之交,天高气爽,让行军少了些日炙苛刻。

就在郑璞等人跋涉南下时,京师成都内,却是群议汹汹,人声鼎沸。

成都柳家,被某个小吏暗示下,便将朝廷允柳隐可出家资自募部曲之事,在闲谈中“无意”透露出来。

瞬息间,各大豪族,闻风而动。

各请托或自荐,求朝廷能让其后辈子侄“为国”竭诚效忠,誓身作齑粉亦不悔!

自然,被丞相一句“尚未逢时,稍安勿躁”给压了下去。

让那些豪族们徒然坐而待旦,犹恐失之而落他人之后。

免不了,频频聚宗族耆老商议。

而皇宫之内,天子刘禅与侍中关兴,则面面相觑而无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