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 401 道义大势 (二合一)(2/3)

    站在一旁的国子监司业赵琬,望着《正本疏》那激进的言辞,脸上的神情却是愈发凝重。

    “大司氏,你在上疏中这般直言太后牝鸡司晨,可有想过后果?”

    牝鸡司晨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词汇,相当于指着太后的鼻子怒骂。现如今天子式微,太后才是真正手掌大权的人,李时勉这封奏章要是递交上去,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吾等文人,如果连死谏的勇气都没有,有何颜面在国子监这等学堂圣地教书育人?”

    “要是能以我李某一人性命,扭转朝堂不正之风,那是何其有幸!”

    李时勉完全没有担忧或者惧怕的想法,相反他内心充斥着热血跟道义。

    后宫干政跟诬陷忠良此例不能开,否则定会后患无穷。他这封上疏不仅仅是为了沉忆辰,还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望着李时勉这般决绝的模样,司业赵琬咬牙向前一步,拿起了刚刚放下的那支墨笔。

    “大司氏你说的没错,文以载道,朝廷不公吾等文人自然要匡扶社稷,还请加上我赵某人!”

    说罢,司业赵琬就在《正本疏》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年被王振羞辱诬陷的可不仅仅李时勉一个人,赵琬同样是在国子监广场受罚的官员之一。

    如果那一天没有沉忆辰的仗义执言,可能就没有今日还活着的赵琬。

    就在此时,屋外传来了一道刚毅声音。

    “先生在吗,学生听闻沉阁老下狱问罪,愿前往午门敲响登闻鼓!”

    突然出现的这道声音,让李时勉跟赵琬脸上都出现了意外神情。

    要知道卞和送来的书信,仅仅局限于国子监高层数人得知,李时勉不想把自己的学生弟子给卷进来。自古文人上疏死谏,免不了流血牺牲的局面,自己一把老骨头当以身殉道,年轻文人才是大明的未来!

    “先生,当年沉阁老恩情学生铭记于心,当知恩图报!”

    又是一道声音响起,当年此人就是叩阙鸣冤中的一员,旧时场景可谓历历在目。

    “大司氏,文人自有傲骨,沉阁老乃三元及第,六元魁首,绝不能受不明冤屈!”

    “先生,弟子愿同往宫阙敲响登闻鼓!”

    听着门外国子监学生的一声声呼喊,李时勉脸上有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感慨。教书育人不在于期望学生做多大的官,更多是想要他们为往圣继绝学,明德扬善,悲天悯人。

    现在看来,这群学生没让自己失望。

    另外一边的诏狱内,沉忆辰并没有外界众多文人士子想象中的含冤受辱、屈打成招等等画面,

    相反他很平和的住进了特别安排的单间,往日里凶神恶煞的锦衣卫狱卒,见到沉忆辰到来后点头哈腰,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跟不敬。

    透过头顶的天窗,望着外面那一轮小小的弯月,沉忆辰感觉自己内心有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可能只有在这种时候,他才能彻底的放下一切权谋算计,安心把命运交托于他人手上吧。

    但凡大明的文人士子们,没有沦为满清那样的犬儒,他们一定会站出来帮自己抗争。

    并且沉忆辰谋划这一切,真正想要的不仅仅是对抗孙太后的干政,而是在大明众文人士子心中,埋下一颗面对不公跟强权的时候,敢于反抗抗争的种子。

    哪怕对方是高高在上的皇家权利!

    只有当众人不再畏惧皇权,才能更好的去约束乃至压制皇权,从而完成大明社会真正的变革。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虽然比不上后世的人人平等,但至少远比把家国天下的命运交给独夫要强。很多时候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沉忆辰同样在抵足前行。

    就如同当初在国子监,在西湖雅集,点燃了一束束传播理念的星星之火,终有一天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向北,就靠着给大司氏一封书信,能驳回太后的问罪吗?”

    站在一旁的赵鸿杰,望着沉忆辰始终看着窗外弯月一言不发,好像进入诏狱的并不是他,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反倒是忍不住开口询问了一句。

    大司氏确实有着文人师表的地位跟尊崇,可问题是再如何受人尊重,放在官场上也不过是个从四品的文官,如何能改变高高在上皇太后的懿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