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 491 得胜回朝 (二合一)(2/3)

    “沉阁老回到朝中后,一定要钳制住忠国公石亨,否则必为大患!”

    一谈到忠国公石亨,沉忆辰的神情也凝重了起来,反问道:“定襄伯,此话怎讲?”

    “沉阁老有所不知,你征讨兀良哈三卫这两年来,忠国公石亨权势滔天。利用总兵九边的便利,为他兄弟、子侄以及家人冒功进官者五十余人,其部下亲朋攀亲骗官者更是多达数千人。”

    “更为跋扈的是,他利用陛下恩隆,把朝廷边将的文职巡抚替换为武将担任,并且俱为石亨的亲族部下,整个九边可谓是只手遮天。”

    “颖国公在世时,本侯还能与他联手抗衡,确保宣大边军不会被大权独揽。如今颖国公逝世,本伯调任漠南蒙古镇守,可以预测很快宣大防线将被石亨全盘掌控。”

    “宣大防线不比宁夏、延绥、固原等边镇,这两地环绕京师兵马云集,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绝对不能被某人单独掌控,否则一旦生出异心将后患无穷。”

    说到这里,郭登起身朝沉忆辰抱拳行礼,然后用着激动语气继续说道:“满朝文武,唯沉阁老胸怀家国天下,能答应本伯的请求愿意与之抗衡。”

    “也唯有沉阁老,能够与之抗衡!”

    郭登来这之前就考虑清楚,满朝文武中能与现在权势滔天的石亨比拟的简直屈指可数。

    文官只能找的出三人,内阁首辅陈循、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连吏部尚书号称天官的王直都差了点意思。

    可问题是内阁首辅陈循保守软弱,深谱中庸思维习惯性明哲保身,让他去钳制石亨简直痴人说梦。

    礼部尚书胡濙身份尊崇无比,五朝元老在文官集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年龄老迈早就没了斗志,保身这方面相比较陈循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靠他更没指望。

    最后一个兵部尚书于谦,其实是最为合适的人选,能力人品毫无瑕疵,绝对不会容忍忠国公石亨为祸国家。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郭登总感觉他斗不过真正的奸佞,过于清高孤傲的君子,往往最终败于小人之手。

    想要赢奸臣,就得比对方更奸更狠,于谦很明显不是这种人。

    至于武将勋戚方面,魏国公镇守南京基本上脱离了朝廷中枢,定国公、英国公幼子袭爵,小屁孩一个完全指望不上。成国公朱勇倒是各方面不输于石亨,不过近些年遭受多次打击,威望跟心性远远比不上当年。

    看似朝廷有着浩浩荡荡的百官,实则中流砥柱还得靠沉忆辰!

    听着定襄伯郭登的请求,沉忆辰沉默不语。对于石亨这两年安插亲信的举动,他并非不知道,相反同样关注着对方的举动。

    但沉忆辰更加清楚,景泰帝朱祁玉对自己的制衡跟忌惮,想要钳制石亨的前提,就得把手伸向边关武将系统,毫无疑问这是在挑战着皇帝的底线。

    毕竟文官掌武事,终究还是跟武官有着本质区别,能在忌惮跟猜忌的前提下,依旧让沉忆辰领军征讨兀良哈三卫,景泰帝朱祁玉已经称得上有帝王容人之量。

    结果你还得寸进尺,妄图染指九边的“人事调动”,到底想要做什么?

    木秀于林风必摧的道理,想必这些年没有谁比沉忆辰更深有体会,加之朝廷还有着弑君的恶名没有消除,如果这个时候再去挑战皇帝底线,后果简直呼之欲出。

    所以这两年来,沉忆辰安心在漠南蒙古金戈铁马,一律不过分朝中事务,就是想要低调隐忍,不被人注意的情况下再去徐徐图之。

    现如今郭登要自己钳制石亨,那还怎么低调?

    想到这些,沉忆辰的嘴角露出一抹苦笑道:“定襄伯,你就这么看好信任本官吗?”

    认真说起来,沉忆辰除了跟郭登有过书信往来,实则连面都没有见过几回,颇有一种君子之交澹如水的架势。

    “能冒着诛夷九族的风险,为了家国天下告知本伯鞑虏要犯边的消息,难道这还不足以信任吗?”

    郭登嘴中的鞑虏犯边消息,就是当年明英宗朱祁镇从漠北归来,沉忆辰派出苍火头等人准备行弑君之举,却意外发现了在御驾的后边隐藏着大批蒙古骑兵,由此推测出朱佶通敌犯边,从而冒着巨大风险把这件事情告知了郭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