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 617 大明钱庄 (二合一)(2/2)

    至于兵部涉及财政管理那就更为离奇,它旗下有个叫做太仆寺的部门,名义上是专管朝廷马政的机构。但是明朝自开国就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于是乎极其重视马政,从而导致太仆寺拥有惊人的钱财资源。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太仆寺靠着征收马驹、编佥马户、清查草场等等途径获取的白银,年入巅峰期接近八十万两。要知道整个明朝财政收入折算下来也就两千万两出头,一个兵部下属衙门就占据了二十五分之一,足以见得有多么夸张。

    年富问出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于如果大明钱庄定位于六部之下,那么拥有财政管辖权力的户部、工部、礼部、兵部皆能号令大明钱庄,到头来就会沦为“提款机”,压根走不到发行纸币的那一步就会崩溃。

    就算勉强能走到,纸币价值也必然会沦为下一个大明宝钞。

    要是平行于六部,那么就相当于打破了沿袭千年的六部制度,出现了“第七部”。这种级别的衙门创办,根本不是沉忆辰能轻松决策的,哪怕带上整个内阁都力有不逮。

    年富不想打击沉忆辰的雄心壮志,只想让对方明白有些事情不是凭借一腔热血,就能办成功的。

    说实话,年富这个问题沉忆辰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倒不是说他心中没有答桉,确实是暂时没有完美的解决之法。

    明朝税收这摊子烂账,沉忆辰是亲自梳理过的,否则也不会想办法推行“一条鞭法”。恰恰是因为知道,那么大明钱庄的定位就必须等同于后世的央行级别,不能位于六部之下。

    同时沉忆辰还野心勃勃,打算在大明钱庄创办之后,把户部、工部、礼部、兵部等衙门的税收支出权力,全部收归于一个衙门的手中,成立大明真正的财政部。

    但是这将触动太多人的利益蛋糕,特别是朝堂的高官,引发的抗议阻扰力度,恐怕还会超过京官外派。

    毕竟京官外派仅是名义上的清丈田亩,沉忆辰后手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还在隐藏中,最多就是朝野猜测沉忆辰会在税收上面动手。

    可人都抱有一种侥幸心理,加之绝大多数士大夫都不敢相信,沉忆辰真正的剑指目标是整个士绅阶层,这才导致了地方州府跟朝堂文官集团高层,没有产生完美的互动。

    再加之言官清流在沉忆辰的名利攻势之下,超过八成选择了跳反外派,最终才让一场浩浩荡荡的弹劾风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明钱庄跟收归财政的执行,就等同于明牌夺权,势必会出现鱼死网破的场面。再加之改变六部制度划分,恐怕皇室都难以倾力支持,沉忆辰还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只见这时候沉忆辰脸上流露出一抹苦笑道:“谢大司徒警醒,我会三思而后行的。”

    得到这么一句回应,年富就知道沉忆辰脑海中有过深思熟虑,不会再做出什么冲动之事。

    于是拱手道:“沉宫保客气,你乃大才之人必谋定而后动。本官就不多留,先行回户部衙门召集部属,商议税制改革的步骤规划。”

    “好,那我送送大司徒。”

    “沉宫保政务繁忙,还请留步。”

    年富没有让沉忆辰相送,两人之间已经不需要这种客套,摆了摆手便转身离开了文渊阁。

    数日之后户部的税制改革初步计划便已出台,主要内容就是税收进行了精简跟统一,把以往实物抵税的方式全部折算成为了银钱。

    这条改革说实话并没有引发朝堂多大的反响,原因在于拥有税收权力的各级官员,本身就对于繁琐的实物抵税充斥着反感,如果能全部折算成银钱,那将极大的减少他们工作量。

    只不过有些眼尖的发现,对于田产的税收额度好像降低了不少,特别是关于徭役跟杂税部分的抵税,相比较往年减少了一半以上。

    沉忆辰很早就想要做阶梯税制,但是他很清楚这条政令一出来,相当于明牌跟整个士大夫阶层开战。既然现在自己实力不够,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尽量降低底层百姓身上的负担。

    徭役跟杂税这两项,基本上是跟士绅阶层无缘,只有最为底层的百姓才会背负。现如今虽然朝廷还有着西征跟北伐的打算,但岁入终究还是比往年增收了不少,减免了这一部分依然能保证国家的运转。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份税收减免看似不多,可对于很多贫苦农民来说,称之为一条生路都不为过。

    税制改革悄然推进着,朝堂文武百官的注意力,更多被浩浩荡荡的京官外派给吸引了。

    京师言官清流团体中,内阁跟户部精挑细选七百余人,由内阁大臣兼任特使的杨鸿泽率领下,在明良三年的开年之际,奔赴大明两京十三省跟麓川漠南蒙古之地,全面展开了清丈田亩工作。

    沉忆辰谋划的改革变法,终于迈出了最为实质性的一步。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内阁却收到了一封来自于明良帝的圣谕,准确来说是沉忆辰收到了一封皇帝的“商议书”。内容便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举荐都御使王文为内阁大臣,朱见清想要询问一下先生的意见。

    要知道明朝正常入阁流程,是在内阁有空缺位置的前提下,由吏部天官公推举行廷议,阁部大九卿通过后再由皇帝选择任命。

    如果没有经过这个流程,皇帝直接任命就等同于下中旨,这样的阁臣会遭受到文武百官的排挤鄙夷,更得不到六部的支持配合。除了吏部公推廷议,还有就是王一宁这种太监援引入阁,同样会遭受到有色眼镜看待,得不到阁臣应有的地位跟尊重。

    明良帝这个年纪,应该对于入阁流程只能算一知半懂,会下发这样一封圣谕,沉忆辰猜测是受到了曹吉祥的劝说,期望凭借私底下的师生关系,让沉忆辰公推王文顺利入阁,从而避免中旨任命导致的争议。

    就在沉忆辰感到有些左右为难之际,中书舍人赵然元进入值房通传,右都御史杨善前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