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3演练(1/3)

“这就是那批新造的鸟船?”

此时,俞大猷带着水师一众将官,站在一条约摸三十米长的三桅大帆船旁。

相比俞大猷喜欢高大的大福船,鸟船船舷明显低矮许多。

另外,因为这批鸟船为了适合远航,船体比传统船体长了十来米,所以整体也有些许改变,那就是借鉴蜈蚣船,为这批鸟船增加了四只船桨。

原来的鸟船是四桨一橹,所以在机动性上不如有二十只船桨的蜈蚣船。

而这批大鸟船则已经是八桨一橹,至少保持了鸟船原有的机动性不下降。

而更大的改变还是在船舷上,面向码头一侧的船舷,出现了十个窗口,那应该就是炮窗了。

“炮送来了吗?”

俞大猷饶有兴趣走到跳板前,边走边问道。

很快上了甲板,邓子龙才站在俞大猷身侧小声说道:“火炮送来了一批,数量少了二十门,不过我让他们从其他船上调了一些过来,这十条鸟船全部都装载了好,一门不少。”

俞大猷在甲板上前后望了望,标准的明军战船配置,那就是只要船体能够承受,那就会在船头和船尾安装大型火炮。

而脚下的鸟船上,船体前后各有一门炮身细长的红夷大炮。

这种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大明使用的诸多火器中还算非常好辨认,太显眼了。

而在体里,挨着炮窗,还整体的摆放着二十门发熕。

发熕是明朝仿制并改进的西式火炮的一种,一般为铜制,所以也被叫做铜发熕,是正德年间大明获得佛朗机火炮技术以后改进而来,最初被命名为佛朗机大铜铳。

实际上,佛朗机并不是炮的型号,而是表示来源,系佛郎机人技术制造。

而正德年间,大明获得的佛朗机火炮技术不止有后装佛朗机炮,还有这种前装发熕。

因为发熕是一种前装炮,和佛朗机炮不同是,不使用子炮进行快速装填,为了便于区分,所以才把佛朗机大铜铳直接改名为发熕。

其实发熕可以看做是早期的红夷大炮,只不过此时在欧洲,发熕这种早期鹰炮已经被淘汰。

虽然射速慢了许多,但是发熕因为是全封闭,所以射程更远,已经很接近红夷大炮的原理。

唯一不同的是,红夷大炮通体更加平滑修长,而发熕在炮身中间的药室比较粗大,可以装入更多的火药,炮管也红夷大炮短上一些,但也比明军原有火器长不少。

相应的,因为火药更多,所以发熕发射是的震动也不小,以前大明战船上,也只有大福船能在船头船尾安装发熕,根本没法在船身上安装。

实际上,在见识到西式战船战法的威力后,明朝这边水师将官和工匠也在想办法解决船身布置大炮的问题。

可是大明造船技术和西方造船术明显不同,大明制造的战船并不能简单的把火炮搬到船身上使用。

因为在火炮齐射时,巨大的震动会对船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所以现在大明战船能在侧舷布置的火器,只有佛朗机炮。

但佛朗机炮糟糕的射程,自然是无法满足水师战术需要的。

而在这条鸟船的船身里,却摆放了二十门发熕,就不得不让俞大猷惊叹了。

和以前看到的发熕明显不同的时,眼前的发熕被放置在一个木筏上,而不是直接固定在船体。

俞大猷敏锐的意识到,发熕下面的木筏,或许是解决船身放炮的关键。

指着发熕下面的木筏,俞大猷开口问道:“这是何物,有什么用?”

邓子龙马上笑道:“此木筏就是解决发炮时船体震动难题的。”

说着,邓子龙带着俞大猷走过去,指着发熕和木筏说道:“发熕至于木筏之上,用绳索连接在船舷而不是甲板上。

彼熕一发出去,势必倒回,现有木筏上绳索牵制,再有发熕上绳索,若还不能坐绝,木筏后面还有糯木,上有软座可抵刚猛,有大缆可制余威。

发熕射出去的后退之力,通过两道绳索和最后的软座,就可以基本抵消,而力是作用在船舷上,此处也有加固,可承受多次开炮。”

俞大猷弯腰仔细观察了发熕和木筏与船舷连接的伸缩,也看到木筏后面的软木,这才点点头。

“有没有效,出海后一试便知。”

这次出海,其实并没有什么任务,主要就是测试这种鸟船开炮的威力,到底能不能做到他希望的那般。

“若是此番可行,将发熕换成红夷大炮,又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