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2 斩草除根(1/3)

金沙江从青藏高原发源,一路奔流南下,到云南丽江石鼓突然掉头北上,像一条碧绿的玉带,把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隔在两边,江边零零散散分布着很多纳西族小村庄,洛洼村便是其中之一。

这天午后,烈日当空,江边吹来的热风笼罩着洛洼村,令人昏昏欲睡。村边一棵大榕树下,一群身穿短卦薄衫的村民,将一位精神矍铄的六旬老者水泄不通地围在中间。老者人称阿石伯,年轻时被丽江土司府征召入伍,经历过多次战争,如今解甲归田,自然有许多惊险传奇的经历分享给村民们听。

那天阿石伯讲的是一段丽江木增土司率领五千多名士兵,在澜沧江大峡谷的盐田附近,与康区察木多的头领赤松赞普浴血奋战三天三夜,最后侥幸突围的故事,村民们听得如痴如迷,像是身临其境一般。

阿石伯故事里说到的康区,乃是明清时期,中原内地对西藏昌都、云南迪庆、四川甘孜、阿坝以及青海玉树这片区域的统称。万历年间,丽江木氏土司的铁骑一路北上,战火烧到康区南部的磨尔堪、巴塘、理塘等地,康区中北部的白利土司王国四面楚歌,政权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白利土司王国西部的察木多,与木氏土司占领的磨尔堪接壤,磨尔堪境内有著名的产盐地“察卡”,该地被木土司侵占一百多年,当地藏民不堪劳役重负,早想揭竿而起。察木多的地方藏族统治势力为夺回盐田,与木氏土司发动了多次战争。双方士兵屡次在沙场兵戎相见,成为积怨已久的冤家对头,民间地区,两个民族的百姓也时有摩擦发生。

天气越来越闷热,烈日照耀的洛洼村突然变得天昏地暗,村口刮来一阵阴冷的凉风,将四周草木吹得东倒西歪,一场暴雨眼看就要来临。洛洼村附近山梁上,开始窜出一群群咩咩叫的山羊,它们后面撵着十几名放牧的孩童,忙着在下雨之前将羊群赶回家里。

十几名孩童中有三名身材结实的男童,将百十头山羊赶在前头,其中一名虎头虎脑年约六七岁的男童,将面前羊群吆喝得服服帖帖,率先赶着羊群来到了大榕树下。几名村民见他年少老成的样子,调侃他道:“咦,纳罕,你这白水台来的东巴娃,已经变成我们洛洼村的放羊娃啦!”

男童腆着汗涔涔的脸蛋回答道:“我……我长大了才不当放羊娃呢!爷爷说了,明年就接我回白水台了!”

那村民继续说道:“纳罕,人家说你在白水台还有一个小媳妇,哈哈,是不是真的啊?”

男童咧开嘴巴傻傻一笑,钻入密密麻麻的羊群。这名男童,正是白地派普格东巴的孙子纳罕,如今被寄养在村子东头的德拉家里。德拉是普格东巴的一名外乡弟子,东巴技艺学得一般,却颇有生意头脑,夫妻俩靠家里养的百十头山羊,常年往返中甸独克宗、丽江大研厢等地做皮革生意,赚了不少银两回来,算是洛洼村的大户人家。

两年前某天深夜,普格东巴带着孙子纳罕来到德拉家,说白地有贼人骚扰,请德拉夫妻俩暂时收养纳罕一段时日,德拉知道师父晚年丧子的遭遇,也理解他保存家族血脉的苦心,而且家里百十头山羊正缺放牧的人手,欣然接受了师父的托付。纳罕懵懂不知世事,就此留在洛洼村,与德拉家的两个儿子古穆和古宗放羊度日,开始了另一段童年时光。

暴雨之前,狂风大作,“蹬蹬蹬……”风中传来一阵密集的马蹄声,村民循声望去,江边栈道上风驰电骋般驰来三骑人马,那是三名身材彪悍满面风尘的壮汉,头上盘着发辫,身穿毛皮毡衣,脚蹬兽皮长靴,颈戴佛珠腰挎长刀,乃是吐蕃康藏一带的藏人装扮。

三名藏族汉子跃下马歇息片刻,阔步走向围观的村民,当先一名黑脸壮汉盯着十几名放牧回来的孩童看了一遍,将一名年轻村民叫到面前,“哎!你这汉子,我与你打听个人!”,年轻村民见壮汉一脸凶相,警惕地问:“你们是什么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