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有辫为难民,无辫为顺民(1/4)

张煌言一直是钱谦益“楸秤三局”战略的积极实施者,前后四次率军进入长江,对闽浙江南沿海地区的水文地理也是了如指掌,可以说是个活地图。

而其政治资历和威望已是当世第一人,无论是夔东的三位老帅还是韩王、东安王,又或在台的鲁世子、宁靖王、泸溪王、巴东王等明朝亲藩宗室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张煌言更是事实上的明兵部尚书,按传统“体制”观念,他这个“本兵”地位甚至还在郡王郑经之上。

故而若张煌言能放下同郑氏父子的“隔阂”前往台湾辅佐郑经,必然能使郑经于“三藩之乱”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向更积极的方面转进。

以张煌言的大局观,纵是无法劝说郑经挥师北上重演其父的长江之役,至少也能避免郑、耿交恶,从而不使在东线独力作战,抵御清东南集团的耿精忠迅速垮台,继而影响到与清西线集团对峙的吴周集团。

在自身不够强大,短期内也无法左右局势的前提下,王五必然要走务实路线。

尽一切可能减少反清集团的内耗,将各方势力引领到共同对清这一大方向上,就是他现在必须要做的事。

不管成与不成,事情走向又是否如自己所期盼那般,他都要尝试。

做了总比不做的好。

事实上劝说张煌言到西山同三位老帅、韩王他们会合,与大局并无多少作用。

因为以西山根据地目前现状,只能以维持二字形容,想要有所发展、突破,无疑痴人说梦。

张煌言去西山后,最大的可能就是同洪育鳌一样,郁闷不得志。

毕竟,他是正统明军的代表,而三位老帅领导的明军是由当年“反贼”大顺军改编而来。

正统明军的代表怎么可能取得老顺军的指挥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